从一套砖瓦房的“宏志”干起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30 01:02 大字

本报记者 曹志政 通讯员 于莉 蒋宜斌

1991年,他16岁,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理应生活充满阳光。

可是对他来说生活却充满了艰辛,家里实在太穷了。在天水秦安那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家徒四壁,没件像样的衣服,也总吃不好,初一上了一学期,就辍学了。

16岁,除了上学,还能干嘛呢?村里一个在外打工的人,把他带到了甘肃一建的建筑工地上。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从此,他便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地上,他看到了和家里的土坯房完全不一样的房子——砖瓦房。那时,他立下“宏志”——一定要努力给家里盖一套漂亮的砖瓦房。

2000年,他在老家盖起了村里第一座砖瓦房。再后来,他在省会兰州有了自己的房子。

他就是奋斗中的甘肃建投一建集团友建项目管理公司劳务班班长罗斌昌。

工地上年龄最小的人

16岁的罗斌昌初到工地后,被分到了瓦工班。当时,他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

刚去时他一无所长,只能干体力活。可16岁的他“有时候连灰车都拉不动”,好在工友们对他照顾有加。

干了一段时间体力活,项目经理给他介绍了一位师父,他开始跟着学砌墙。可这一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了。

原来,师父特别严厉,墙没砌好,师父过来一看,二话不说,一顿脚就把刚砌的墙踢翻了。为了赶上进度,他只能顾不上吃饭重新砌。

“当时想不通啊,后来慢慢才懂,这是恨铁不成钢,如果没有那时候严厉的师父,就没有现在的我。”回忆起师父,罗斌昌充满了感激。多年过去了,罗斌昌依然记着师父的好。如今,师父已是古稀之年,他不时地要去看看他老人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罗斌昌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工作中表现出色,通过几年的磨练,他逐渐成了岗位能手。2001年,他成为劳务班副班长;2006年,他成为劳务班班长,“罗斌昌劳务班”也正式组建。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罗斌昌的带领下,班组成员各个都“功夫”了得。

马营祥,荣获2007年省级砌筑工一类决赛一等奖;罗节昌,荣获2013年省级砌筑工一类决赛一等奖;罗多雄,荣获2013年省级砌筑工一类决赛二等奖;杨志强,2017甘肃建筑行业十优工匠,2017年省级砌筑工一类决赛一等奖,金牌工人、先进工作者;成军正, 2017年省级砌筑工一类决赛三等奖,2017甘肃省技术标兵……说起班组成员的获奖项目,罗斌昌如数家珍。

罗斌昌劳务班也荣获一建集团颁发的2017年度集团公司先进班组、2017年度“十佳诚信合作方”等荣誉称号。

“干活必须干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公司,也给班组的同事们树立榜样。”他的话朴实而真诚。

在一建集团友建项目管理公司党支部书记金秋看来,罗斌昌“工作负责认真,能挑大梁、能带领好大家,是大家公认的‘能人\’”。

技能长了,收入也多了。2000年,他回老家盖起了村里第一院砖瓦房,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以后,罗斌昌干啥都成了村里的“标杆”——村里只要有人盖房子,就得请他到场指导;他在家里装个土暖气,邻居们也纷纷上门“参观”请教。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和邻村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来,每家的生活条件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面对工作中的进步,罗斌昌艰苦奋斗的脚步丝毫没有停歇,“现在的工程工期要求紧,加班成了我们一线工人的‘家常菜\’,再加上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努力、不学习,原地踏步,就会被淘汰。”

现在,罗斌昌一家也定居在了兰州。遗憾于自己没上过学,他觉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夫妻俩商议后决定,妻子专门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

最让他感动的是,不管多晚回家,妻子总会做好饭菜等他,“那时候家里穷,但是她不嫌弃跟了我,一直到现在,又尽心尽力照顾这个家庭,她太辛苦了!”

“我在一建26年了,这26年的奋斗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感谢一建集团提供这个平台,也感谢这个时代!”罗斌昌说。

新闻推荐

诗意蔓延 古韵凝聚 ——天水人眼中的第一、二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

作为参与了两届李杜诗歌节的本地著名诗人、学者,王元中说:“我们做了一件大事情,借助于诗歌的名义,为天水打造了一张具有...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