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舞蹈是文化原生态的表现——访舞台艺术家陆金龙

兰州日报 2017-08-24 11:27 大字

敦煌文化由来已久,世人都被她惊艳而隽永的魅力所折服。经历了数千年的嬗变,她毅然矗立在浩瀚的沙漠戈壁,不曾被黄沙和时代淹没,反而成为一座永久的文化、艺术与地理坐标。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艺术形式都从敦煌这座艺术宝库攫取了累累硕果,而在其中最耀眼、最闪亮的还要属于敦煌艺术中的明珠《丝路花雨》。本期采访的正是与该舞剧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编导陆金龙。

在省歌舞剧院的办公楼,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陆金龙先生,沉浸在繁忙工作中的他看不出一丝疲惫,反而显得神采奕奕。也许就是他说的:“做喜欢的事业总是不觉得累。”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陆金龙并不是出生于在文艺家庭,但是他从小就对文艺充满了兴趣,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他回忆说:“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红色娘子军》时我被深深震撼到了,那时在心中就种下了对舞蹈至爱的萌芽。”

1968年,陆金龙上了初中,他成为文艺骨干进入天水县一中宣传队,活跃在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城镇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上。1970年,由于学校学演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陆金龙有机会登上了学校的舞台并担任主角,先是扮演“南霸天”,后来为“洪常青”扮演者,这些为其文艺熏陶和早期艺术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陆金龙回忆说:“直到去年我再次走进母校,站在空旷而亲切的操场上,我仿佛寻到了当年那个舞动的少年,可惜那时的土舞台不见了(因校园改造时被夷为平地),但在我心中它却永远矗立,站在那里,耳畔依稀又回响起了《红色娘子军》的歌声:‘向前进,向前进……\’这句话也一直鼓励我到如今。”

1973年,陆金龙作为知青下乡插队,1974年冬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并于1978年3月分配至甘肃省歌舞剧院声乐队任演员工作。那时作为普通演员的他除了在专业上极为刻苦,也会注意除舞蹈之外的相关门类,比如剧本的文化历史背景、舞台设计的细节、舞台音乐的选择等等。他说:“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舞者,不仅悉心揣摩角色的内心,同时,也要兼顾其他角色的把握,甚至连整个剧目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也要挖掘出来,这样扮演的角色才能入木三分,只沉浸于自己的角色,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舞者。”

1978年,在第一版《丝路花雨》一炮而红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成长,甘肃歌舞剧院走入了瓶颈期,“我是2003年开始接手整个剧院的,那时候剧院的问题很多,我都一一着手处理。”陆金龙回忆说:“从2003年到2008年,我没有以个人名义出过一部作品,因为对我来说这五年是蛰伏期,我不想为了争先进而做一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那样无异于浪费人力和财力,当时我顶着各种压力,带着一部分人去敦煌考察,把《丝路花雨》的改版提上了议事日程。”改编丝路花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困难可想而知。陆金龙说:“对《丝路花雨》的成功改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首先要把握敦煌艺术的深层结构和系统,了解敦煌艺术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升华认识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创作。”

在数月的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陆金龙始终坚守改编原则。他说:“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改编这样一部经典民族舞剧,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我们对《丝路花雨》的改变是有原则的。对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创新修排犹如对一位绝色丽人的再度美容,我们的目的是只能让她变得更美,而不是让她变成另一个人。我们当时的创作是在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尊重原作、传承经典的基础上,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充分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更深地挖掘舞剧的艺术内涵,从艺术上达到进一步创新,使《丝路花雨》的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得到新的升华,这是我们在创作中不断强调并始终贯彻执行的宗旨。正因为我们在修排中始终把握着这个原则,坚持在故事情节的主体结构不变、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变、敦煌舞的特色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对原剧进行改编,在音乐舞蹈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全面进行全新创作。举个细节上的例子,比如把原来的2小时20分钟缩减为1小时40分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基本上就在两小时之内,就像电影一般都在两小时之内,我希望我们所呈现的艺术形式能获得观众们最集中的注意力,另外,服装的色彩也由之前的非常鲜艳的色彩改变为加入一些灰色调的看起来比较时尚的颜色,从两代演出的剧照就可以看出对比。因为改革初期,人们穿的衣服很单一,那时候用鲜艳的色彩会很吸引眼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越来越高,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改变了那种绚丽夺目的服装,换成了比较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服装,这也是一个改进。总之,经过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使《丝路花雨》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更高的艺术性和更广泛的观赏性。”

直到现在,经过改编之后的传统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依然花雨撒世界,常演不衰,风靡世界。多年来继续出访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陆金龙说:“了解丝路花雨的人会发现,《丝路花雨》的出现乃至每次的重大转型,都是与国家大事分不开的,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第二次是为了迎接奥运会,第三次是为了庆祝文博会。可见大家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丝路花雨》之外,陆金龙还通过挖掘四川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歌舞元素制作了很多精品节目。他说:“四川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以陇东周祖陵遗迹、黄土窑洞及其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以血源宗亲为根基的陇西李氏文化礼县的秦祖文化和载入武威历史的西夏文化;以秦安大地湾、天水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为支点的伏羲文化;以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与敦煌莫高窟为载体的敦煌文化等等,构成了四川省异常丰富又缤纷多彩的静态文化资源景观,甘肃的艺术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作为甘肃人我感到非常骄傲。作为一个舞蹈编导,这厚重的文化更让我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编舞不是简单地排练肢体动作,而要善于从身边的本土文化中挖掘捕捉、发现有价值的素材,进而从中较准确的提炼出适合在舞蹈作品里表现的语汇。这样,舞蹈语汇的风格才是统一和谐的,四川省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歌舞的文化资源也异常丰富,可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在日后的工作中,我还希望民族歌舞艺术在经济建设及对外交流中发挥平台作用。”

陆金龙除了剧团的工作外,还作为研究生

导师为学生们上课,他说:“对于学舞蹈专业的学生,或者是职业舞者,需要积累的东西不仅仅限于舞蹈本身,而要在各方面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反过来使自己的舞蹈更具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提炼舞蹈语汇不是对舞蹈简单的了解和认识去编排,它不是生活的原生态,更不是变异的动作,而是加工提炼后艺术化的生活,首先必须抓住典性的形象。除了虚心向老一辈艺术家、民间艺人学习外,还要亲自去接触、去体验,把这些直接、间接经验融会贯通并消化了,才是自己的东西。”

访谈到最后,陆金龙感慨地说:“我热爱舞蹈,热爱舞台艺术,我觉得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动态反映,是文化原生态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从舞蹈中看出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哪怕不说一个字,不做任何解释,舞蹈也能表现地淋漓尽致,这就是舞蹈的魅力。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丝路花雨》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甘肃的文化与世界对话做出崭新尝试,从而成为宣传甘肃,宣传敦煌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陆金龙

生于1954年9月。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导。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客席教授。曾任甘肃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舞剧《丝路花雨》(2008版艺术总监/编导、2016版艺术总监/制作人)、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祝福我的祖国》、大型主题歌舞《欢腾的大夏河》、舞蹈《保安腰刀》、《胡旋舞》、《金刚》等。作品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特别贡献奖”、甘肃省第二届新创剧目调演导演一等奖、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宁夏第二届回族舞蹈展演三等奖、第二届甘肃省舞蹈飞天奖金奖等。

新闻推荐

图片853

8月20日,在秦安县上关明清一条街商铺前,一名小孩正专心致志玩手机。暑假即将过去,不少家长发现,假期里由于孩子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眼睛负担加重,随之而来的是视力下降甚至近视。专家...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