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型六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第一集 溯源崆峒

平凉日报 2014-12-24 07:49 大字

编者按:

平凉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拍摄的大型六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以广义的崆峒这一独具内涵的大西北地理人文概念为坐标,以八千年来的伏羲始祖文化、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道教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等平凉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时间线索,以分布在七县(区)的关山、泾水、崆峒山、云崖寺等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为空间线索,通过多元的影视表现手法,全景展现平凉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独特贡献。该片自12月10日起在央视9套播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报将该片脚本分六期刊登,以飨读者。

总撰稿:田珉李世恩

撰稿:孙越彭晓军

压题照片:张森林

【字幕】公元前221年,六国归秦,天下初定。

始皇帝嬴政要效法三皇五帝,出巡天下。

【解说】同期:在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处石碑前,照相者对话。

这里,是当年秦始皇嬴政的首次出巡的崆峒山,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在这里做了什么,然而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他和他们一样,经过漫长和艰苦的跋涉,在崆峒之巅,将自己的世界一览无余。百多年后,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那时,崆峒山位于帝国疆界的西端,被同时代的人称作西极。

【画面】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在遍布秦汉帝国的山岳和峰峦中,崆峒不算最美,又绝非最高,然而,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一次次与崆峒结缘?为什么汗牛充栋的青史,一次次把崆峒的名字收纳其中?

【画面】北斗七星的镜头、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晚上看到这样七颗恒星,古人称之为北斗七星,在中国人的星宿体系中,这七颗星星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引导农事,校正历法,指示方位,与此同时,它们还帮助今人理解了先民对于崆峒一词的地理定位。

按照古人的解释,“崆峒”是北斗斗柄正下方。以崆峒山为核心,涵盖陇东,甚至辐射整个西北的庞大文化地域。

【画面】六盘山的镜头。

【解说】如果继续上溯这片土地的文明史,我们发现传说中华夏民族最早的氏族伏羲女娲就诞生于这一地域。伏羲在这片土地种植五谷,开创农业,引导华夏农耕文明最早的缘起,有人说这是无中生有的传说,也有人坚信,这是神话折射出的真实历史。

【画面】平凉粮库中粮食装卸的镜头。

【解说】崆峒山下,中央粮库的平凉直属库正在紧张地装卸储备粮,据称,其粮食储量足够十三亿国人食用八天。

【画面】静宁苹果的镜头。

【解说】无论是果蔬还是粮食作物,在这里都长势良好,收成不菲。传说中伏羲开创的农业在这里已繁盛了几千年,自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

【解说】站在崆峒之巅,向西北遥望,一片更为壮阔的大山进入眼帘,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屋脊——六盘山;崆峒,正是六盘山的支脉。

【解说】巍巍六盘,是整个黄土高原的绿肺,这里流出的山泉,汇成泾水,清水河、葫芦河;这里茂密的森林和湿润的山雾,平衡着黄土高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最为重要的是,傲立于崆峒背后的六盘,阻隔着来自亚欧大陆西北方肆虐的干冷空气,为崆峒大地营造出千里沃野。

【画面】泾河的镜头。农民们耕作的镜头。

【解说】奔流不息的泾水和渭水,灌溉了肥沃的土地,让这里和关中平原连为一片,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两千年前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关陇民间歌唱泾水的民谣:“一石泾河水,几斗是泥淤。既能溉良田,又能堆成肥。禾黍长田里,结实硕累累。”(原文: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画面】贾志勇和家人在收割糜子。

【解说】秋天,是繁忙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静宁贾家村的老乡们正在打碾扬晒的是一种叫做糜子的作物。

当地人相信,从伏羲老祖那会儿起,糜子就是这里的当家口粮。

【画面】贾志勇一家在准备黄米糕,吃黄米糕、听秦腔。

【解说】糜子丰收的秋天,贾家村的社火迷总要聚在一起热闹一番,女人们此时要用糜子面蒸制传统小吃——黄米糕。

糜子,学名叫做黍,在传说中伏羲推广的五谷中,它是首先被广泛种植的,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黍种,来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区;而国内学者坚信,华夏先民在上古首先掌握了种植黍的技术。

一时间,小小糜子,引发了中西方一场学术争论。

最后,一个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让这场争论尘埃落定。

【画面】秦安县的莲花乡的镜头。

【解说】距离崆峒不远的秦安县的莲花乡,位于葫芦河流域,原先是个不知名的小地方,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这里的人们拥有了一个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标。

【画面】大地湾遗址的镜头。遗址内相关文物的镜头。

【解说】大地湾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于祖先生活状态和西北高原早期文明的认识。

【画面】成纪文化城伏羲大殿中有关伏羲的壁画。

【解说】在大地湾,人们找到了7800年前的黍种,古老的黍种,清楚地显示出,早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西北高原的先民就开始种植黍,这早于世界其他任何区域。

7800年前,崆峒大地之上,农业如何从渔业采摘的原始生产状态中肇始?到底是神灵的喻示,抑或无数次试验的积累?就让我们借着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分析与研究,推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画面】表明气候寒冷的镜头。

【解说】根据古气候学的分析,约8000年前,地球气候开始逐渐变冷,葫芦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往以狩猎和采摘果实种子为生,现在,收成在日渐减少。

【画面】再现:植把几颗种子埋到地下,插上一根木棍。

【解说】植,是故事的主人公,他脸上的纹饰以及插在鬓角的枝叶显示了他在部落中的工作——负责采摘果实和种子。野生的黍种是他们主要的口粮。现在,可供采摘的野生黍种越来越少,食物供应出现了大问题。

死神,开始向整个部落露出了狞笑。

终于,他决定播下几粒糜子,做一次前所未有的种植试验。

在今天,这或许是农民每年重复上万次的劳作,但在7800年前,这是一次没有人能知道结果的尝试。

【画面】几组植观察埋种的那片地面的镜头。

【解说】就在植由充满期望,到日渐绝望的时候,变化出现了。

【画面】直拔掉木棍,发现小苗从地里长出来了。

【解说】考古显示,6000-8000年前,黍、粟、小麦、水稻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开始被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们所种植,历史学家称之为农业革命,这是人类依靠劳动与技术掌握自身命运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而崆峒大地的先民,极有可能正是这次伟大变革的先行者之一。

【画面】大地湾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

【解说】除去黍种,大地湾出土了众多文物,足以全方位展现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制作陶器,在上面刻画今人尚无法破解的符号;他们脱离了群居,修建了以家户为单元的隐秘空间;他们在洞穴岩壁挥洒稚拙的线条,留下天地万物的图像;他们在丘塬修建大型的宫殿式建筑,让酋长和祭司得以俯瞰整个部落。而所有这一切,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遥远的伏羲传说。

【解说】相传,创世的女娲和伏羲就出生在崆峒脚下的陇东成纪,被称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更是以渔猎农桑,建造居所等功绩,点亮了华夏文明最初的薪火;而古代典籍记载的伏羲部落生活区域,就是崆峒大地上的葫芦河流域,大地湾遗址也正是在这一流域当中。

更令后人惊讶的是,传说中伏羲的功绩,在大地湾的考古发现中一一得到了印证。这让很多人不得不相信,传说中的伏羲,正是真实历史中大地湾文化的映射。

【画面】大地湾遗址中黍种的镜头。遗址中其他相关文物的镜头。

【解说】按照历史学家的解析,女娲造人,象征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记忆,而伏羲时代,说明了父系权力开始取代母系,确立了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同时,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所有这些,直接促成了后来人类社会又一个重大改变。

【画面】大地湾博物馆中成年男人的遗骸的镜头。

【解说】在大地湾F109的墓穴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成年男人的遗骸,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死者享年50多岁。遗体周围散落的陶罐和器皿,表明死者生前,在部落中显赫的经济地位,一个掌握了财富的男人在那个时代,会做些什么事情?就让我们在人类学理论的帮助下,再度回想吧。

【画面】电脑动画。

【解说】因为农业的普及,伏羲部落得以摆脱饥馑,生活资料出现了剩余。

季是一位勤勉的先民,无论是渔猎还是种植,他都是部落中的能手;他有一笔让整个部落的女人们都羡慕的丰厚财产——肉干和余粮。

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是开放而混乱的,在部落的下一代里,男人很难确认谁是自己的骨血。

现在,难题来了。

这些宝贵的财产,季是消耗不完的,将来的用途无非两个,一部分死后跟随他去另一个世界,大部分要遗留给自己的骨血。然而,谁是自己的骨血呢?

要知道谁是可以继承财物,同时为自己养老的子嗣,季能做的只有一件事——确定自己的配偶,跟这个女人组成属于自己,且只属于自己的家。

【画面】大地湾遗址中复制的茅草屋。现代的一家人合影的镜头。

【解说】当然关于季的故事只是我们的设想,大地湾的人们是否真的走入了婚姻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呢?

这些是今人复制的大地湾先民居所,而这些复制品完全是基于原始民居遗址重建的,这说明那些遥远的先辈已经有了隐秘的居住单元。这些低矮和粗陋的茅草屋属于最早的家。

家,合成群;群,聚成邦,邦,汇成国。浩浩荡荡,几千年的家国春秋,从这里开始了。

【画面】大地湾遗址博物馆中的镜头。

【解说】中国人铭记着伏羲所开启的文明渊源,而大地湾的证物清晰地表明伏羲传说并非古人天马行空的虚构,每一样器物与遗迹。让后人回望到那遥远的文明晨曦,并自然地联想起古人对于伏羲作为的描述。

然而,这位先祖和先师是否真有其人?如果确有其人,他的出生地又在哪里?

对于伏羲,学界一直有着说法不一的解读,有人说他是图腾,有人说是部落的代称,而古代的中国人坚信,伏羲是真实的远古人物。根据古籍的记载,他出生的成纪就在崆峒大地的葫芦河流域。但成纪到底在哪儿?

【画面】成纪古城的镜头。

【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静宁县葫芦河流域,文史工作者们注意到治平乡的一面土坡,对土坡进行全面勘测时,他们发现,这,分明就是一段残破的城墙。

【画面】成纪古城附近出土的文物的镜头。

【解说】很快,他们从地下,挖出了从春秋到汉代的大量文物,根据现场挖掘和古籍的相互印证,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里就是西汉之前成纪治所。如果古籍的记载无误,那这里就是伏羲始祖出生的地方。

【解说】或许这只是伏羲探源的初步成果,但人们相信,大地湾和古成纪都坐落于葫芦河流域,这绝非偶然;伏羲所代表的华夏文明最初薪火,正是起始于这片山川。

【画面】成纪文化城伏羲大殿中伏羲的镜头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在静宁城的中心地带,后人为伏羲建起了一座宏大的殿宇,他们坚信,伏羲是先祖,也是乡亲。

或许,完成文明奠基礼的并非伏羲一人;但他所代言的遥远先辈于蒙昧中开启文明的源流,并让这一文明最终覆盖和影响到这个星球五分之一的人,所有这些遥远的故事,都发生在崆峒山下,葫芦河畔……(未完待续)

成纪古城遗址。张前江摄

伏羲大殿壁画。张前江摄

大地湾出土文物。杨继军提供

新闻推荐

农耕文化商道精神 ——读长篇小说《货郎客》

《货郎客》(姬广武、郑玲玲著)立足秦安县娲里乡两个农民家庭的小人物,以三代货郎的人生历程响亮地回答了人心与金钱、文化信仰与经商买卖孰轻孰重的这一时代主题。笔者认为...

秦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秦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