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带着希望上路……本报记者 罗双红

天水日报 2013-03-04 14:33 大字

2月27日下午,满载着天水市3200多名务工人员的60多辆大巴从天水启程向东进发。一路上,排成长队的车辆气势磅礴,准备在30小时之内,赶赴2000多公里路程到达苏州。记者所乘的23号车厢内,务工人员们看着窗外不停闪过的初春美景,轻声谈笑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愉快、期冀、美好的笑容。

28日凌晨,已经疾驰了近10个小时的车队驶入了河南境内,这时高速公路上出现了漫天大雾,为了大家的安全,车队只好停了下来,车内仍有一小半人不顾旅途的艰辛,满心希望地等候车辆再次发动,而窗外沉沉的浓雾不见淡去,车辆也没有开动的迹象,于是记者和这些家乡人熬夜闲聊起来,听听他们的美好愿望。

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的张家川县马鹿乡42岁的惠合香坐在大巴最后一排,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连连不好意思地推脱说:“你采访别人吧,我啥也不会说。”脸上带着窘态。见此情景,记者便放下手中的相机,慢慢和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妇女拉起了家常。说起自己的家和争气的儿子,惠合香脸上透出幸福感。她说,去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很让家里人欣慰,但是八千多元的学费又让人费尽了心。“要不是亲戚朋友的全力帮助,孩子上大学都成了问题。今年过年时,听在苏州打工的同村人说,苏州这儿的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这对我们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再没其它经济来源的庄户人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惠合香告诉记者,她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这次她出门后,丈夫就在家照顾老人。

相对于惠合香一样首次出门的“新手”,已有多次出门打工经历的秦安县陇城乡王李村的杨霞霞显得平静许多。今年26岁的她,显得老练而轻快。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我前几年一直在广州打工,听亲戚说苏州这家公司的环境、待遇都不错,就想换个地方多挣些。我的孩子不到3岁,而家里的老人年纪慢慢大了,只能带带孩子,生活就靠我和丈夫挣钱维持。丈夫在村里开了个诊所,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而家里的房子实在太破旧了,需要我和丈夫好好努力,多攒些钱才能动工翻修,所以我要到苏州好好干一两年,争取能尽快把房子翻修一下,给一家人换个好的居住环境。”杨霞霞说着自己的希望与打算。

这时,杨霞霞前面座位上的两个小姑娘还在“唧唧喳喳”,丝毫没有离家的不舍与难过,这不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她俩告诉记者,两人是亲姐妹,稍大些的叫李玉娟,19岁,稍小些的李玲娟,今年18岁。两人虽然看起来满脸稚嫩,但是已有了一年的打工经历,说起话来也非常懂事。“爷爷奶奶都老了,父母也上了年纪,地里的收入少,弟弟还在上高中,需要不少的花销,所以家里的生活要靠我们俩呢。到厂里后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除过给自己留点用的外,多数要寄给家里。等攒多了钱,我就去学美容美发,办一个自己的店。”姐姐李玉娟道出她的想法,胸有成竹。

在23号大巴上,总有一个个头不高的妇女走来走去,不时和车上的姑娘、小伙们闲聊几句,显得颇为关心。原来,她是23号车内50多个人的带队“组长”——王霞。家在张家川县大阳乡阳湾村的王霞说,她以前在广州打工,也组织着带过几次人,这次听说苏州这片的待遇和环境好,就专门带了100多个人出来闯苏州。

在雾罩漆黑的他乡远路上,记者和广大务工人员们在车上说着家乡话,听他们聊着各自的梦想和心愿,感觉像亲人一样很亲切。一直到2月28日凌晨5时许,大雾终于慢慢散去,于是滞留了一夜的大巴车队又开始出发奔向前方。随着车队距离苏州越来越近,人们心中的期望和信心也越来越强烈,大家耐心的乘着春风大巴,驶向希望和幸福的前方。

新闻推荐

秦安乡土人才引领农民致富

本报讯近年来,秦安县把培育农村乡土人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激发各类乡土人才的创造力和创业激情,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已培训乡土人才7.2万余人(...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