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没有文物,一切都是空谈” ——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郞树德

兰州日报 2013-03-19 18:24 大字

“文物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载体,一定要保护好文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郞树德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从1980年开始,郞树德一直主持参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四川省在文物考古工作方面的权威性人物。说起甘肃的文物时,郞树德滔滔不绝,娓娓道来。

郞树德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处。目前,甘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80处。敦煌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与山海关、八达岭等省外其他长城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7处。全省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59座,共保存藏品43万件,其来源主要是出土文物,约占藏品总量的80%左右,馆藏文物中有珍贵文物1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240件,二级文物11386件,三级文物96299件,国宝级文物30件套组。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不仅因其自身所蕴涵的丰富历史、艺术、科学信息而身价不菲,更因其自身不可再生而倍显珍贵。因此,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首先要保护好文物。只有保护好文物,华夏文明才能传承,才能创新。郞树德介绍说,文物分两类,一类是可移动文物,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就是馆藏的文物,陶器、玉器、铜器等;不可移动文物就是野外的如城址、古建筑、碑刻等,这些文物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没有文物,一切都是空谈。现在,历史遗存越来越少,破坏一件,就少一件。”郞树德说,保护好文物,首先得提高认识,尤其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要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新的《文物法》,加强文物管理机构与公安、工商、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联动,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要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郞树德痛心地说,“目前,秦长城在通渭、定西、渭源都有破坏情况的发生。这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不知道这是文物,以为只是土堆而已。所以要加大宣传,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土堆,文物是要受到保护的。”

郞树德说,尽管长期以来国家也一直在强调文物保护,并制定了文物保护法。但是在这些年的落实贯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些遗址的保护做得不是很好,尤其在近二三十年内,甘肃的文物遭受到了盗掘。其中最为痛心的就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里面的青铜器大多流失到国外。最近几年,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盗掘事件。在兰州、白银、定西等地的一些史前遗址也遭到了大规模盗掘,很多很有价值的文物流散到民间。在张家川和秦安县的战国墓葬,也遭到严重盗掘。比如秦安有个王洼墓群遗址,30多座墓,大部分被盗,完整无缺的只有几座。这些战国墓葬等级很高。说起这些被盗的墓群,郞树德一个劲地摇头,痛惜之情难以言表。

郞树德说,华夏文明是通过历史文物、遗迹、文献记载等实物多方面来表现出来。城市的建设发展一定要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郞树德举例说,兰州是一个古城,古称金城,以前有很多的古建筑。但在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大部分古遗址或者城市古建筑都消失了。城墙没了,有些文物异地搬迁了。他希望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不要再上演,一定要时刻注意文物的保护。

郞树德说,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可能会有大批的相关项目上马。郞树德希望各地各级领导在实施项目前,要多征求各界的意见,项目必须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在真文物上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保护工作,少搞假文物。

郞树德还建议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正常开展。此外,还要加大投入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的保护维修工程,对一些墓葬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抢救力度,不要在文物保护中留下更多的遗憾。

新闻推荐

一本地域性乡土文化的好教材——《爱我陇城》评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知国史,首先得知村史、乡史。一个不重视乡史的人,何以重国史?由秦安县陇城学区、秦安县陇城中学挖掘整理,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我陇城》,是一部很好的地域性中小学乡土文...

秦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秦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