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我一缕阳光我将拥有一个春天

天水日报 2012-01-15 08:43 大字

在本世纪初期以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困大学生,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阶层。这些遍布在城乡品学兼优的考生,家境困难,面临因高额学费被拒之大学门外的困境。由于困难大学生救助机制尚在探索和建设之中,如何解决优秀特困考生上大学问题,成了牵动全社会情感的社会话题。

2005年,本报首次策划救助贫困大学生专题,企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呼吁全社会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7月,本报《市民广场》以大篇幅刊发《寒门高考尖子生难越学费这道坎》一文,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一时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贫困大学生。本报首次报道的孙文清、李海龙等特困考生的困境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并多方联系使首批6名特困考生得到救助。紧接着,本报在《市民广场》《社会》等版面专门推出以寻求对优秀特困考生实施救助的《贫困大学生救助站》栏目,一个个面临升学困境的大学生遭遇引起企业、政府和普通市民的高度关注,一场以爱心救助为主题的爱心大奉献活动由此被推向高潮。此后,每年高考结束,本报《特困考生救助站》专栏就成了面临困境的考生和自愿伸出援助之手的社会各界,在爱的温暖下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照耀的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特困考生解囊相助。几年来,包括金宇、阳光、中国移动、商业大厦在内的企业以及团市委等单位和全市各界爱心人士与本报携手,向特困大学生奉献爱心。2005年以来,累计筹措助学资金数百万元,先后有近500名特困考生在社会各界帮助下走出困境,圆了大学梦。涌动在秦州大地的爱心暖流,让一个个青春的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孙文清

梦圆南航

【新闻回放】2005年7月,秦安县高考“探花”孙文清一家在收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单时,面对高额学费一筹莫展。

出生于秦安县古坡乡孙蔡村的孙文清,几年前父亲患胃溃疡变得四肢无力,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而孙文清的求学之路也随之变得充满坎坷。孙文清高三那年,哥哥上大二,家里当时已为兄妹二人背负了2万多元的债务。懂事的孙文清在家中无钱交学费的情况下,为减轻重负瞒着家人只身前往西安一家餐馆打工。一个星期后,在经邻居告知获悉的父母一再催促下,孙文清被一位好心的司机捎回家。后来在学校的帮扶下,孙文清在秦安一中顺利读完高中,同年以625分的高分如愿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然而,高昂的学费从何而来?一家人又一次陷入困境。

7月22日,本报刊登记者成雄采写的《寒门高考尖子生难越学费这道坎》对此情况予以报道。文章见报后,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冯沙驼立即作出批示,并联系企业以寻求帮助。在捐资仪式上,分别获得兰天房地产开发公司及金色阳光实业总公司1万元捐款的孙文清父亲孙丑丑热泪盈眶,这位长期被病痛折磨的男人,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而被爱心包围的孙文清更是百感交集。她说,她永远忘不了党和政府、民营企业家、新闻媒体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带给他的阳光和希望。

【记者回访】2012年岁首,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与孙文清取得联系。大学毕业后,孙文清曾在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任职,后辞职来到西安某大型企业,目前从事机械设计工作。面对记者的回访,孙文清感概万千。她说,那个感人的夏季,她将永生难忘。

李海龙

绝境中的曙光

【新闻回放】甘谷县一中13班的李海龙同学,在2005年高考中以634分的高分,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而这一喜讯却让妈妈笑不出来。常年患病的父亲刚刚撒手人寰,家中一贫如洗,儿子如何迈进象牙塔?妈妈无奈地流着泪水劝说儿子放弃学业。

还在海龙小的时候,爸爸便得了糖尿病,天天离不开药,后来病情发展到晚期人已骨瘦如柴。10年前,海龙正在上初中的哥哥因为家穷吃不饱饭而偷偷卖掉书本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很多次,海龙都产生过辍学的念头,但看到妈妈的辛劳,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让亲人过上好日子。然而,家境的过度贫寒让他和姐姐的求学之路困难重重。姐姐考上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后,家里想尽办法供她上学,至今还欠学校一大堆各种费用。如今,海龙又考上了,这让家里如何是好?

7月22日,本报《寒门高考尖子生难越学费这道坎》一文见报后,李海龙和孙文清一样获得了爱心企业的1万元的捐款。

【记者回访】2012年1月13日,记者拨通李海龙的电话,李海龙告诉记者,2009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波市电业局。李海龙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面临困境之际有那么多好心人给予帮助,毕业后又能遂愿分配到对口单位就业,对此,他觉得很知足。他再三拜托记者通过报纸感谢家乡人民的无私帮助。龙年的脚步日渐临近,他说他一定要好好工作,以出色的成绩为社会多做贡献。

李家真

满怀感恩之心

【新闻回放】对于17岁的李家真来说,2005年7月27日是他最为幸福的一天。这位从小便缺失父爱的孩子,遭受了太多的不幸。11年前的一个冬日,32岁的父亲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那一年,家真6岁,弟弟家林3岁,妹妹半岁。心力交瘁的母亲刘江菊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个没有顶梁柱的家。

小时候,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幸福地趴到父亲背上时,家真只能一个人走在狂风暴雨中,任凭雨水和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长大后,他将过多的委屈深埋在心里。考上高中那年,家真给母校秦安一中交的学费全是平日积攒拼凑起来的一角一角零币;军训时因为交不起服装钱,列队表演时借别人的服装;由于饮食缺乏规律得了胃病没钱治;化学成绩突出却由于交不起竞赛的十几元报名费而丧失众多到市里参加竞赛的机会,一次在学校的资助下才得以参赛并获了奖……这一幕幕难忘的艰苦经历带给家真磨难的同时,让他的意志变得坚强。

高考成绩公布后,家真以575分超出重点线18分的成绩,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为了凑齐对他而言天文数字般的学费,多年来肩挑家庭重担的母亲四处奔波救助,而每一次都徒劳无获。就在他们一家人倍感无奈时,本报发起的爱心救助为这个缺少顶梁柱的家庭扫去了阴霾。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家真说,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如此关注贫困大学生,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记者回访】岁末,记者回访李家真时获悉,2009年毕业后为回馈社会给予的温暖,李家真曾在徐州市同山县政府做志愿者一年,如今在新疆石油基地工作……

魏虎林

爱让生活充满阳光

【新闻回放】魏虎林是甘谷县一中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当年高考成绩为617分,被北京邮电大学录取,但这张录取通知书却让魏虎林一家难有一丝笑容。

魏虎林一家6口人,奶奶已是87岁高龄,身边离不开照料的人。魏虎林的父亲是甘谷油墨厂下岗职工,12年前的一场意外事故使他的脚与腿几乎分家,医生只能用钢管将腿脚连起来,并告知家属,等肌肉重生得差不多时,再动手术把钢管取出来。可父亲为了省钱,再也没去医院,至今腿脚不灵便。但为了家里的生计,他还得四处打短工,来支撑这个困难重重的家。魏虎林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患上甲亢病却无钱医治,而且,她还要拖着病身子当保姆、打零工,晚上还要趴在缝纫机上缝水泥袋。看着家里的窘境,魏虎林的哥哥为了早日挣钱,考入甘谷油墨厂技校,但毕业之时,油墨厂即将宣告破产,无奈之下,他又考入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魏虎林的姐姐考上燕山大学。如今魏虎林又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这对于一个已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他们真的已经没有办法可想。

【记者回访】时隔七年,记者在龙年即将来临之际通过甘谷县委宣传部获得魏虎林的电话,电话中得知,魏虎林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学的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移动兰州分公司工作。如今,事业刚刚起步的魏虎林对未来踌躇满怀。电话中,他对当年捐助他上学的爱心人士充满了感恩之情。

张宁

那一刻的感动

【新闻回放】2005年8月4日,天水金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穆斌为贫困大学生张宁捐资1万元,解决了她考入大学第一学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张宁家住甘谷县大石乡大石村谢家庄,父母都是靠地为生的农民,年逾九旬的高祖母瘫痪卧床达10年之久,2004年离世。祖父患风湿性关节炎,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祖母3月又患脑血栓,几位老人先后花去医药费两万余元,再加上张宁兄妹3人一年上学支付各类费用5千多元,几年下来,家中所欠外债累计达3万余元。就在这样贫困的家庭中成长的张宁,在今年高考中以565分的好成绩,被西北师大数学系录取。

8月2日,《天水日报》刊登《贫困大学门前一道难迈的坎》的报道后,翌日,金宇房地产公司向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表达了资助张宁同学读完大学的愿望。之后,报社以最快的速度联系到张宁,最终使她得到了捐助。

王志强王志杰

被爱温暖的兄弟

【新闻回放】2006年8月25日下午,麦积区石佛乡咀王村村民王志强来到报社求助时已经泣不成声,他请求报社向社会呼吁,救救他只有16岁的儿子。

原来,这个多灾而贫困的农民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哥哥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却被确诊为白血病患者。哥哥想放弃学业救治弟弟,弟弟欲放弃治疗让哥哥上学,兄弟亲情感人至深,而这一切,让他们的父母陷入艰难的选择。

王振堂的妻子由于患病做过两次手术,身体每况愈下,常年靠药物维持生命。王志杰的病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大儿子王志强的考取不但未给这个多灾的家庭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增添了更大的经济负担。懂事的王志强拿着通知单对爸爸说:“爸爸不要为我操心,学我不上了,我出去打工给弟弟治病。”与此同时,16岁的王志杰得知自己身患白血病后,也对父亲说:“爸爸,我的病不治了,家里的钱还要供哥哥上学,我们回家。”

两个孩子的话让父亲王振堂听到了心碎的声音。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家里已经花光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准备给大儿子上大学的2000元钱,为了保证王志杰的营养费,家里每天仅靠两个馒头充饥。这30万元的天文数字,让他的心都在流血。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王振堂鼓起勇气来到天水日报求助。

李军军

用爱回报社会

【新闻回放】2006年9月4日,贫困大学生李军军把一面锦旗送到了天水日报社办公室,感谢采编人员对他的支持和关心。

李军军出生在甘谷县六峰镇城王村的一个农民农庭,2001年,母亲因生活琐事服毒自杀,父亲也因母亲的逝去而一蹶不振,勉强能维持生计的家庭从此陷入了困境。由于无人照顾,家里的门窗长久用砖块封闭,寄居在亲戚邻居家的李军军和姐姐靠好心人的接济上学。2004年,姐姐考上四川师范大学,姐姐上学的费用已让家里负债累累,他上大学的费用又从何而来?李军军的情况经本报披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专刊文艺部全体同仁首先慷慨解囊,为李军军捐款1100元,经本报牵线搭桥,市教育局把李军军列入了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对象,一次性资助5000元。一石激起千层浪,甘谷县城关镇工商所个体协会也为李军军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捐款2000元,远在清水的一名税务干部为他捐款200元,并写信鼓励李军军一如既往,再接再厉,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面对这浓浓的爱心,李军军热泪盈眶,说唯有刻苦学习才能报答社会。

【记者回访】2012年1月13日,在与李军军通话时记者得知,2009年李军军大学毕业,其间曾经换过几次工作,现在福建龙岩市连城锰矿有限责任公司做采矿技术员。从2006年至今,这个内向的孩子时常会回忆起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是爱的力量让他努力完成了学业。此刻,在温暖的南国,电话彼端的他声音颇为激动,“等我日后有了能力,一定要以同样的爱心回馈社会,真希望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能步入心目中的象牙塔。”

本版文字\胡晓宜

新闻推荐

王手生眼中的惠农好政策

□通讯员王新庄【本报讯】正月初十,在秦安县郭嘉镇张河村一农户家里,65岁的王手生老人一边和孙子玩耍,一边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们农民也有养老保险了,我和老伴都已经60多岁了,听乡里的干...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