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

天水日报 2012-01-15 15:25 大字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年终岁首,当我们着手编辑这期特刊时,面对七年来在《天水日报》搭建的平台下社会各界向一位位寻求社会救助的群体和个人源源不断伸出的救援和救助之手,我的耳际便响起了这充满人间温情与大爱的歌声。

2005年仲夏,当那么多在高考战场上旗开得胜的考生满怀喜悦和无限憧憬,畅想步入大学校门的幸福与自豪之际,家住秦安县郭嘉镇槐树庙村的秦安一中考生李家真在接到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的消息时,一家人却愁肠寸断:家境的困难和高额的学费使李家真面临上不了大学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秦安一中副校长杨茂林拨通了本报电话,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社会为这名寒门考生捐助学费。时任本报要闻部编辑的成雄在赴秦安李家真家采访时发现,高考成绩优异却因为高额学费上不起大学的考生,远不止李家真一人。于是他在与本报专刊文艺部协商后,决定再采访几位优秀特困考生,在《市民广场》版重点推出为优秀特困考生呼吁救助的文章。7月22日,《寒门高考尖子生难越学费这道坎》的文章发出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面临学费压力的考生纷纷向本报求助,普通市民、党政干部、企业界人士踊跃联系向特困考生伸出援助之手。市上领导对报道作批示并亲自联系兰天房地产等两家企业,为李家真、李海龙、孙文清等六位特困考生筹措了6万元的大学费用。

在救助李家真、李海龙、孙文清三位考生取得成功后,本报《市民广场》和《社会》版特意开设了《特困考生救助站》专栏,继续为困难考生寻求社会救助。一些市民慷慨解囊,向本报连续报道的困难考生献上一份爱心,金宇房地产公司一次性出资30万元解决了全市60名困难考生上学费用。

仅2005年一个夏天,本报就通过《特困考生救助站》为全市100多名考生筹措助学款近百万元。

以2005年救助特困考生为起点,本报《市民广场》和《社会》版成为寻求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和希望为需要救助的社会群体献上一份爱心的人士的纽带和桥梁。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体和个人找到本报,希望通过本报向社会发出求救信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上学救助……遇到个体难以渡过难关的市民纷纷来到报社请求哭诉。为了让救助特困考生激发起来的扶危济困热情持续燃烧,本报将原来的《特困考生救助站》更名为《百姓救助站》,随时发布困难群体寻求救助的信息,号召市民奉献爱心。

从救助特困考生李家真、李海龙、孙文清到为香港女士谢丽萍寻找到散失30年的亲生母亲,从白血病患者尹云云摆脱病魔折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到为身患肾衰竭的青年教师董春晖筹措善款22万元,从数百位困难考生走进大学殿堂到陈永泰寻找进藏先遣连烈士亲属……7年来,本报《百姓救助站》的纽带一直在延续,古城天水百姓的爱心也从未中断!

有爱,就有未来;

有爱,就是力量;

有爱,我们就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7年,两千多个日子。涌动在古城天水的大爱之情从来就没有停息,弥漫在秦州大地的爱心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如此壮丽迷人!

大爱天水!大爱无疆!

策划专刊文艺部

执行王若冰成雄

新闻推荐

秦安:又是一年腊月里

□通讯员赵亚锋林立的商铺,如织的人流,穿梭的车辆,拥挤的街道,忙碌的步伐,起伏的吆喝,年底岁末的小城秦安县让人提前感到浓浓的年味。“现在党的政策好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备下年货过年也...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