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安:大棒玉米成富农“金豆豆”

天水日报 2011-11-07 15:33 大字

□通讯员赵亚锋杨娟芳

金秋时节,秦安县五营乡17000多亩玉米全面丰收。从田间地头到门庭院落,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映照着农民掩饰不住的笑容,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一进五营乡蔡河村村民宋兆虎的家门,就看到院子里的玉米棒堆积如山,黄澄澄的玉米挂满房前屋后。正和妻子串挂玉米的宋兆虎见到笔者,随手递过一棒刚剥开的颗粒饱满的玉米,乐呵呵地说:“你们数数,一个棒子18行,每行40个籽儿,出半斤净籽儿没问题。我这一亩地能掰3500多个棒子,亩产肯定在1500斤以上。”

正在村里进行秋收指导的县农技中心的张贵才说,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连年来农民得到的实惠显而易见。实践证明,全膜玉米种植既解决幼树生长期间所需水肥、光照、温湿度的问题,又合理利用株行间空地,达到抗旱保粮增收和利于果树幼树生长的效果。“果树+全膜+玉米”抗旱保粮增收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符合浅山干旱山区实际,既节约资源,又能增收,实现了双倍经济效益。

“听说你这几亩地以前是种小麦的,收成怎么样?”笔者觉得,通过两种主要农作物的收成对比才更有说服力。

“去年我种的3.5亩小麦,一亩地才打400斤过一点。麦收后乡上调整种植结构,在卧牛坪推广全膜玉米,说亩产要在1500斤左右。这产量在水川地上我们听说过,可是到这山上谁也不敢相信,所以大家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植全膜玉米。今年旱情严重,但玉米长势喜人,都是双棒,整整装了8车,亩产可达1600斤,顶几亩麦子的收入。”宋兆虎的院门处停着一辆中型蓝色三轮车,半车未卸载的玉米和车上迎风晃动的玉米须,向我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像蔡河村这样的全膜玉米种植示范点,全县共有近100多个。近几年,秦安县在大力落实良种推广、地膜覆盖的基础上,采取技术人员指导服务到位、村民田间管理到位、政府督促到位等各项措施,全县发展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1万亩,效果明显,呈现产量连年攀升的良好趋势。

随后笔者又走访了赵方芹、宋宝顺等几户农户,以及王店、麻沟、薛李等村落,每过一处无不呈现丰收的景象。村道巷子口,已经有来自张家川、宁夏等地的商贩和附近集镇的养殖厂家,在和农户商量订购玉米。陪同采访的该村村支书宋跟太告诉笔者,今年玉米市价干的每斤1.12元,湿的每斤1.05元,和小麦价格一样,玉米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金豆豆”。昔日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新闻推荐

秦安建成200个农家店

□通讯员赵亚锋【本报讯】秦安县将“万村千乡”工程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搞活商贸流通,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的惠民工程来抓,全县新建标准化农家店70个,其中乡级直营店、示范店10个,累计建...

秦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秦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