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58名农村贫困学子成为“新嘉兴人”
□记者成雄
近日,一件新鲜事成为秦州区皂郊镇店镇村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土生土长的陈龙在浙江嘉兴由其老板入股,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了以陈龙为法人的聚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带着梦想走出大山的陈龙,不仅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事业,也在短期改变了家庭贫困的现状。
1988年出生的陈龙,2006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学习,2008年11月在嘉兴市一家电子公司实习,后在嘉兴一家科技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吃苦耐劳的陈龙不久升任总经理助理。但陈龙并不满足,成立人力资源公司,自己打拼自己的事业。像陈龙一样,天水市目前共有127名贫困家庭学子,接受“教育移民”培训后,在嘉兴实现就业,其中58名学生因为工作满三年,申请办理了专业人士居住证,成为当地“新居民”,和当地人享受一模一样的权利,可享受养老保险、孩子上学免除借读费等权利。
“教育移民”是让居住在天水市贫困山区辍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后,在东部城市实现就业,改变家庭贫困现状。
秦安县刘坪乡老湾村山大沟深,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为粮食种植,人们生活十分艰辛。2007年,高中毕业的高江林和弟弟高永兴完成了在天水的文化技能培训后,前往浙江嘉兴工作,姐弟俩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像高江林一样受益于“教育移民”的,仅老湾村就有27人,教育移民让许多家庭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脱贫致富。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不久前,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与甘肃省电大签订协议,在天水接受教育移民培训的学员,开学自动取得电大的中专学籍,甘肃电大定期组织学员学习、考试,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大专毕业证。这样,贫困学子在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同时,还可圆自己的学历梦。
市扶贫办主任张栋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移民”作为智力扶贫、开发式扶贫的一种新的模式,是“两后生”培训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全新方式,提升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让榜上无名的农村家庭贫困生脚下有路,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村”的目标。这种“换血”式的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贫困家庭“年年扶贫年年贫”的问题,是天水市扶贫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新闻推荐
□特约记者冯喜成【本报讯】秦安县近年来把廉租住房建设作为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该县争取实施了利民家园...
秦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秦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