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多元魅力

天水日报 2010-09-28 16:25 大字

□记者惠富强姬旺芳陈禄堂

“此处好风景,冬岭秀孤松。每日间深山苦用功,忽听得哪里响琴声……”、“众老听兄言,为弟表一番,提起当年比过桃园,弟兄三人一同眠。福三川刘备仁义过天……”姚常德蔡爱琴夫妇等演唱的秦安小曲,仿佛一曲遥远的天籁,在古朴幽静的秦安文化馆小院里回荡。

这是姚常德夫妇听说我们采访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专门为记者一行举办的“专场”演出:化妆、着装、布置舞台、调琴定调,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神态,记者从心底感叹,有这么热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秦州大地上人们千年精神生活图谱,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唱完小曲,仍着演出服装的姚常德夫妇从台上走到台下,深情饱满地打开了话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记忆,是人们文化及精神生活的沉淀。天水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小曲作为“非遗”的一枝奇葩,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小曲在秦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500多年来,它记载和传唱着成纪人的情怀和心声,见证着小城的喜怒哀乐和今昔变迁。传统的秦安小曲无专业艺人或专业演出团体,一般都由小曲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子”形式活跃在街区路口、田间地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安小曲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宫”。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一些小曲爱好者又重返舞台,为“非遗”工作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非遗”,因其承载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而显得弥足珍贵。西部大开发10年来,秦安县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重视“非遗”的申报、开发、保护、管理,通过发掘、整理,全面普查出十四大类127个项目,其中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的有1项秦安小曲;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遗”名录的有民间手工技艺类的秦安麦秆编技艺、民俗类的秦安女娲祭祀仪式(申报第三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并在公示中);列入市“非遗”名录的有民间手工技艺类的秦安陶艺、马尾编技艺、秦安剪纸、民间音乐类的秦安唢呐艺术、民间舞蹈类的秦安蜡花舞、安扇鼓舞,秦安皮影戏、民间美术类的秦安彩绘泥塑技艺等9项;列入县“非遗”名录的有民间手工技艺类的秦安皮毛制作技艺、秦安三条弦麻鞋制作技艺,秦安寿幛制作技艺,消费习俗类的秦安肚丝汤,民间信仰类的秦安庙会文化,民间舞蹈类的高抬社火、民间音乐类的梵乐,传统体育与竞技类的蔡氏拳8项。“非遗”这颗民间艺术的瑰宝,享受着空前的阳光雨露、绽放着多元魅力。

“非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人类生活记忆的起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毋庸置疑,“非遗”对于人类有着太多宝贵的意义,有着太多难以言表的精彩!

如今,“非遗”属于民族,更属于世界。感受“非遗”之精华,如何将这种宝贵意义延续为一种永恒的矜贵,如何将这些宝藏一一进行科学保护,让其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大放异彩,如何将这些精彩镌刻为经典,是摆在秦安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艺人面前的一道课题。

新闻推荐

秦安千名干部下基层帮促计生工作

□特约记者冯喜成通讯员王少芳【本报讯】从9月20日开始,秦安县抽调1024名机关干部,组成17个工作队,分赴17个乡镇的428个行政村,集中开展为期一月的下基层活动,帮助乡村做好计划生育各项基础...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