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干局旧址 默默讲述可歌可泣的筑路革命史
穿过文化墙,迎面看到的是一块石碑,碑上是对西干局的介绍:
一九四九年八月天水解放后,为了加快西部解放进程,促进西北与内地经济联系与发展,党中央发出人民军队参加西北铁路建设的号召,推进实施陇海铁路西段建设。一九五〇年五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北局合并北道埠铁工厂、机械厂、机务段、宝鸡宝天工程处,在天水组建成立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阎揆要、王世泰先后任局长,西干局成立后在天水建立西北铁路建设指挥机构,领导十多万军民,克服资金不足、物资短缺、复杂地质条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扬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奉献精神,团结一致、勇于创新,修天宝、战天兰,全线贯通陇海铁路。后西干局改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先后参与了兰新铁路、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你看,这排土木结构的平房,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的办公旧址。”杨堃指着石碑西北方向的一排平房介绍说,这些房屋,历经多半个世纪,几经修复,保存相对完好。“当年,这个大院四周都建有平房,天兰铁路通车后,大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西干局陆续西迁,这里成为铁路干部培训所,为铁路建设培养了大批的车、机、供、电、辆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杨堃说,1964年,原天水铁路第一小学(现麦积区区路府路小学)的生源无法容纳,便在西干局的办公地点扩建了天水铁路第三小学,再后来,由于校舍改造,原有平房大部分被拆除,但特意保留了这几间平房。2017年,有关单位对房屋进行了揭瓦维修,装修之后布展为铁路展馆。
记者看到,铁路展馆的几间平房前,有三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杨堃说,这三棵法国梧桐是天水于1954年最早引进的法桐树木,树龄已经有60多年了,“它们就像三个哨兵,矗立在院子里,守护着西干局旧址,默默地讲述着老一辈铁路人可歌可泣的筑路革命历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改变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国家当务之急。走进展厅,如同走进那段凝固、尘封的历史。
150平方米的展厅里,设计布展4个单元,分别为:曲折的强国之路;西干卓绝开拓之路;贯通西北发展之路;新时期圆梦之路。200余幅历史图片、100余件实物、2处场景,逼真地再现了老一辈筑路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夙兴夜寐,和塌方山洪搏斗,与缺粮少医抗争,在广袤的大戈壁燃起了希望的篝火。
陇海铁路原名陇秦铁路,又名海兰铁路,是甘肃兰州(甘肃简称“陇”)通往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简称“海”)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于1905年起动工,至1952年全线建成,1953年7月,随着天兰铁路全线通车,全线贯通1759公里。陇海铁路的建设,历经40多年的分段建设,经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社会主义新中国。
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分三次修通了灵潼(灵宝—潼关)、西宝(西安—宝鸡)、宝天(宝鸡—天水)三段铁路,全段长258公里。“其中宝天段铁路工程复杂艰巨,从1939年5月至1945年12月,国民党政府忽停忽建,朝令夕改,用了近7年时间,才勉强竣工。但通车后,这段铁路塌方事故不断发生,被称为陇海铁路的“盲肠”。”杨堃介绍说,当时,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西进,将宝鸡至林家村一线破坏,将东沟以西14座桥涵炸毁,致使宝天段铁路全线瘫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人民军队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把军队从事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选定在异常艰巨的修建宝天铁路和天兰路建设上,报经中央批准后,他亲自调兵遣将,揭开了重新修建宝天铁路的序幕。
西北局在天水成立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领导千万人民解放军和劳动群众,克难攻坚,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积极投身天宝、天兰路建设,使贯穿中国东、中、西部,途经华东、华中、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陇海线全线贯通。陇海铁路成为我国连接东、西承载客运、货运的铁路大干线,西北落后的交通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力促进了甘肃及西部地区的货运流通和经济发展。
继天兰铁路通车后,1952年,为加快推进兰州以西民族经济建设,铁路建设者再接再厉,启动了兰新铁路的建设。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建设者们于1962年终于修通兰新铁路。
展馆里,原西干局军代表赵青山使用过的物品和留下的有关文稿、第一任局长兼政委王世泰签发齐善亭的人事命令原件、筑路员工使用的工具、兰新铁路通车纪念章等等,以及循环播放的《天兰筑路》《举国欢庆》等纪录片,都生动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也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闻推荐
本报天水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宇琪)5月10日,天水伏羲庙旁,数位画家正在为附近的配电箱描绘色彩斑斓的风景画。他...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