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有趣的鲁迅
在中国,除了靠研究鲁迅吃饭、晋升职称的众多学者之外,更多的人对鲁迅的认知与了解,似乎都来自中小学教材。因此,在他们心中,鲁迅的个体形象一直是写过《故乡》和《阿Q正传》的那个现代作家,也是写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那个始终把笔当作匕首的杂文高手。鲁迅在他们的记忆里,是正义的,也是横眉冷对的,更是一名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停奔跑着的铁血战士。然而,就算冷面杀手内心也有一片柔情,何况鲁迅呢。那么,卸下王冠回到日常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文化学者薛林荣的新著《鲁迅草木谱》,就是一本以草木为图谱来真实呈现鲁迅精神镜像的文化随笔集。
在这册有趣有味、有情有义的书里,薛林荣梳理出鲁迅作品中关于植物的相关线索,结合同时期的作品与日记,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甚至将视野扩展延伸到他的生平行迹,于每一个细小处寻觅他与植物千丝万缕的诸种关联。这正是薛林荣的聪慧之处,他避开了司空见惯的角度,而是以草木写日常的鲁迅,兼及鲁迅的内心世界。薛林荣的另一个聪慧之处则在于以文化随笔的体裁和小品文的写作切口下笔,这样的写法充满意趣,又接地气,而不像砖头块似的研究专著那么枯燥乏味、死板教条。基于这样两点,全书勾勒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鲁迅,是一个对植物学葆有强烈兴趣的鲁迅——这也是一直以来在鲁迅研究界被遮蔽被忽略的鲁迅形象。在《鲁迅草木谱》里,薛林荣积二十年研究之功,以时间为序来编排体例,又以平稳客观、诙谐有趣的笔法,叙说不同时期鲁迅与草木有关的文字和文化活动,还原了一个更真实更有趣味的鲁迅形象。显然,这样的切入视角是新颖的,也是别致无二的。也许,在传统的研究学者看来,这几乎就是一条“野路子”,但这样的“野路子”恰好贴着人性,以微观而知宏观,既是一个文化学者有益的尝试,也是对旧有的、以假大空而著称的研究方式的挑战。
我和薛林荣年纪仿佛,在甘肃天水这座陇上小城一起厮混了十几年时间。彼时,我在报馆工作,他的时间也相对宽松,于是一起饮酒郊游,打牌夜宵,度过了一段快乐的青春时光。当时我主持报社文化周刊的一个时评栏目,他是我在册的重点作者之一,但他却是天水城里唯一一个有倚马可待之才的作家,就算今天下班时临时换了选题,第二天早晨也能妥妥地收到一篇有理有据恰到好处的稿件。所以,我对他一直仰慕有加,他不仅有学识,更有独立的判断,写作从不跟风盲从。他对鲁迅的痴迷与研读,大抵就始于此时,他的城南书房里就有好几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鲁迅草木谱》得以出版,就是他研读鲁迅之学识、才情的小小爆发,当然,更是一个好的开端。
有一年,薛林荣休假抵苏,我呼朋邀友,招呼了一桌人陪他一起夜宴太湖之畔。席间,不胜酒力的他开始大谈自己多年来踏访鲁迅踪迹和阅读鲁迅的若干心得,说着说着,些许微醺让他的眼睛有些睁不开了,但他说的每句话却无比清爽,甚至都能精确到排名。他如此坦言,在国内研究鲁迅的版图上,自己差不多可以排到前十了。显然,这只是一句酒后玩笑,没人当真,但恰好衬出他个人的自信。倘若这样的话被博士、研究员们听到了,岂不拍案而起勃然大怒?不过,在我看来,他研究鲁迅的角度、路径,若从别致论,这样的排名一点也不为过。
据我所知,在他那间名叫念园的小小书房里,《鲁迅的门牌号》《鲁迅的饭局》等书稿都已写迄,就等付梓面世了。
□叶梓
新闻推荐
在我的家乡秦州,古民宅建筑是一本厚厚的书,诉说着数百年的文化内涵,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让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