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斐愿用照在我身上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郭琦
11月11日晚,中国杂技家协会文艺志愿者小分队走进甘肃天水师范学院艺术交流活动在其礼堂举行。在台前幕后有着这样一位特殊的人,她就是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师范学院的优秀校友裴斐。
中国杂技家协会文艺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的艺术家们用炫目的杂技、神奇的魔术、天籁般的歌声为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并和现场师生分享了他们的追梦故事。而裴斐则与她的两位校友李惠明、曹文成共同朗诵了一首改编的《诗意天水》,表达了她对母校的感恩和对天水故里的热爱之情。整整一天,无论是在麦积区新阳镇赵家庄为村民们演出,抑或是当天晚上又奔赴天水师范学院为母校的学子们演出,作为媒体人的裴斐似乎永远有着蓬勃不断的热情。“虽然那些皱纹里藏着风土的家乡父老并不认识我,但仍然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是谁家的女儿,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前前后后的操心都算啥呀。”
去年6月,裴斐就曾带着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在秦州区龙城广场为天水的观众送来了欢乐,姜昆、殷秀梅、戴志诚等艺术家们的到来,令天水的观众们激动不已。这次她又再次把中央文艺团队的艺术家们带到了天水,当记者谈起她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为天水人民所做的这些努力,裴斐直言道。“我自己本身做记者也很忙,两次机会也纯属机缘巧合。太多的溢美之词不应该给我,其实是这么多艺术家和央视的光照在了我的身上,但我愿将这些光再反射出去,照亮别人。”
最近裴斐看到同事康辉出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要低估自己,她觉得这也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做的是文化艺术的新闻宣传报道,确实接触名家的机会比较多,自己在工作中也是深深被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品所打动。刚好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又曾在这里读过书,也曾在这里工作过,而且自己从事的工作刚好是和传播有关系的。我受到影响以后,就想着可不可以把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作品带回家乡,让更多的人看到。”
无论是曲艺,还是杂技,对裴斐来说她想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保护这些正在渐渐消逝的民间艺术。“现在其实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包括冯骥才先生这样一面‘非遗’保护大旗的引导下,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冯骥才先生本是一位作家和画家,他靠这个能挣很多钱,但他中间放下了画笔和毛笔,就开始为保护‘非遗’奔波在乡间。在采访他期间,带给我不少感动,现在行动不便的他又回到书斋,但我相信当年那些关于‘非遗’的采访,一定会滋养他的精神,他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将它们书写出来,我今天捐赠给学校的他今年出的两本书,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师院演出期间,频频令师生们艳羡不已,发出赞叹的,是裴斐带来的一些央视媒体人和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亲笔签名的书籍,抽奖和赠送活动。“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你爱读书,书中的影响就会滋润你一生。我之所以能走出去,又能走回来,是因为我胸中有这个世界,如果能帮到今天在座的800名孩子中的一个,我也很知足了。”曾经是天水师范学院大一学生的裴斐,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活动中抽到了一支签,上面写着——“与众不同”四个字。“这几个字对参加比赛的我来说启发特别大,在那么多人的比赛中,你怎么能够胜出?你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你要有与众不同的表达。后来,这四个字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的工作中,每当我想到这四个字,我就想如果自己能做点什么给其他的学生、另外的人带来启发,那就是一种善和美的传播,所以自己在这条路上,就是这么走来的。”
对裴斐来说那段校园时光,令她毕生难忘。其间,她做过学生,也做过老师,还曾负责学校广播站的工作,可以说从那时起,新闻文化传播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从此她的人生就跟新闻有关,跟文学有关,跟艺术有关。“在我自己青春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校长徐诚、宣传部长刘新生,他们给了我们青年人很大的自由。在老校长、老部长的这种远见卓识下,信任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投入其中,创办了广播站。”在师范学院礼堂的舞台上,裴斐再一次听到了27年前,自己在校广播站播报的声音,不禁有些热泪盈眶。“那时候其实只是个高音喇叭,但是我们投入那么多,而且不光是我自己投入,还有很多学生投入,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那时学院没有相关专业,今天站在舞台上和我一起朗诵的两位,分别是体育系93届和97届的毕业生,他们都相应地走上了文化传播的工作。说来有点感性,我觉得这样艺术树人的作用其实还蛮大的,因为我觉得这对自己很有帮助,即使台下不是我的乡亲和同学,我也特别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走向高校,影响更多年轻人的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志强】近期,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为一老年女性患者进行了无痛支气管镜下治疗,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恢复...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