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泽坤:当好文化传播者是我们的使命
□本报记者郭琦
作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专职讲解员之一的黎泽坤,温和稳重的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九零后,2015年对她来说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家住麦积区的黎泽坤刚从长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就赶上麦积山申遗成功后首次向社会大规模招人。
虽然生在天水,但黎泽坤对天水文化不太了解。“小时候我没上过麦积山,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热忱。来这里以后培训了半个月,不同老师为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知识,有历史人物,也有安全知识。”渐渐地黎泽坤对麦积山中的文物有了一份喜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她在对游客宣传的时候多了一份自豪感。“很多游客来天水都是奔着麦积山来的,麦积山是天水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理应担负起这个责任。”
当了专职讲解员之后的黎泽坤发现,人们对讲解员固有的重复性工作的认知,实则是一种误解。“讲解员不同于导游,需要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更专业。如果说导游的讲解是概览的话,那我们就要细致得多,而且针对不同的游客,讲解也会有所不同。”黎泽坤说,作为麦积山的讲解员,要对雕塑和美术、宗教文化等进行了解,虽然一开始能讲解的内容很有限,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她脑中和麦积山有关的知识渐渐丰富起来。“我们正式成为讲解员之前,会进行十分严格的考核,老师们会选择一个洞窟,让我们对里面的文物进行讲解。”通过层层审核,正式成为讲解员的那天起,在黎泽坤眼里她的身份便不同从前了,自然也就对麦积山多了一份责任感,而这份责任感并不仅限于领导的要求,是她发自内心对麦积山的热爱。
“听前辈们说,我们这批讲解员来之前,麦积山的讲解员还不到10人。国家对丝绸之路旅游的大力宣传,再加上麦积山申遗成功,使得2015年成为了麦积山讲解员们最忙碌的一年。”黎泽坤说,平时他们几乎每天每人要上麦积山讲解两三趟,可那一年基本都要跑四到五趟。刚工作的两三年,有件事令黎泽坤印象深刻。“那是‘十一’的时候,正值旅游旺季,游客在栈道上拍照造成拥堵,十分危险,作为讲解员维护景区秩序也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我去疏导的时候被一名游客骂,但周围有更多的游客在帮我说话,那一瞬间我既委屈又感动,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自己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也因此,黎泽坤心里的那份责任感变得更加强烈而坚定。
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的她笑笑说,其实现在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她早已不觉得委屈了。“以前游客们来了只是拍照留念,现在更多游客则是想了解文化。”而人们的游览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有游客会在游览时播放自媒体发布在网上的语音讲解,家庭出游的家长们也会专门为孩子请讲解员。
2015年《博物馆条例》出台后,国家对讲解员的要求向专家性转型。“也许你之前听说过有关麦积山的坊间传说,但有了《博物馆条例》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的用词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对不确定的用词十分谨慎。随着人们游览意识的转变,很多想了解的人会主动询问,如何准确地传播麦积山文化,便是我们作为讲解员的责任。”
黎泽坤说,当有专家学者来时,他们并不需要讲太多,更多地是交流式的讲解,同时也会向专家学者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现在的麦积山景区游客量和请讲解员的次数都呈逐渐递增的状态。每年三到五月间,还会有全国各大美院师生来麦积山实地学习。
“现在的游客很重视旅游体验,会选择错峰出行。作为人文和自然景观并存的石窟寺,常能见到有游客专为感受麦积山四季不同的景色而来。有时下雪的时候反而人多,可以说麦积山景区越来越热闹了。”
新闻推荐
若说我们这代文物修复师何时才对修旧如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应该是雕塑家出身的老所长彼时灌输给我们的先进理念。”...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