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畏之心 做诗歌的圣徒 访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金奖获得者王家新□见习记者 杨心雅

天水日报 2018-10-15 15:24 大字

9月1日,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金奖获得者王家新从北京赶赴天水,参加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从一踏上天水的土地开始,王家新便表达出一个诗歌朝圣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追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天水给人一种寻根溯源的感觉,这片土地指向了生命最初的记忆——本源,来到这里也是我对于生命的追忆。”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诗歌评论家,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金奖获得者,王家新告诉记者,这次来天水使自己完成了回归,也为今后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诗歌创作者提供了范本与榜样。

“我感到受之有愧,”王家新说,“李杜诗歌奖冠的是李白、杜甫的名字,我本人也非常看重这样一个奖项。这是对我多年创作的奖励,因为它带有成就奖的性质,同时我也把它视为对李白、杜甫伟大诗人的致敬。”

王家新从事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三四十年走到了今天,在这样的历程中,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似乎一直伴随着他。王家新说,在他从事诗歌创作之前,李白的诗是他少年时代的精神寄托,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励志的诗句,陪伴他度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时光。而在他从事诗歌创作之后,杜甫的诗又对他影响更深。“杜甫对我们的影响是任何诗人都不能比拟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忧国忧民,也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歌哭诗人,更在于他是一个文明之子,在杜甫的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的诗歌史。杜甫将诗歌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更对我们的诗歌创作起到了一个实际的影响与启示。他就在我们中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榜样,而先辈的血液重新流淌在我们身上,焕发出新的生机。”谈及杜甫对自己诗作的影响时,王家新如是说。

在王家新看来,李杜诗歌节的举办非常有意义,它不仅对于天水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激励。“这片土地不仅是李白故里,而且又接纳过杜甫,这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天水举办李杜诗歌节理所当然,它对天水的文化传承,经济建设乃至天水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家新讲道,从李杜诗歌节举办了三届来看,确实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让世人将目光投向李白、杜甫,投向天水,也增强了天水在文化上的影响力。王家新还特别提到了今年新增的国际诗歌奖,“这个奖项设置很好,它也恰恰符合了李白、杜甫所在的唐代那种开放的观念和思想的融合性。”王家新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诗人参与进来,使李杜诗歌奖更具与代表性,真正成为中国优秀的、权威的诗歌奖,不愧于李白、杜甫之名。

谈及对年轻一代诗歌创作者的建议,王家新告诉记者,一定要保持初心,忠实于自己,深化、拓展自己,并且保持创作的活力和敏感性。“写诗不是一时的爱好与兴趣,它需要投入你的一生,呕心沥血去为它献身,投入我们的生命。要像杜甫一样保持开放、博大的心胸,保持对生命的同情心和艺术的敏感性。”王家新建议年轻一代诗人们学习杜甫对诗歌创作的严格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千锤百炼,也不能因为自己写出几首好诗就沾沾自喜,要对生命与艺术保持敬畏之心。

采访临近尾声,王家新认真地告诉记者:“此次天水之行结束后我一定要创作几首诗,来报答这片伟大的土地。”

新闻推荐

“反季节”的不老先生 诗歌节上访谢冕□本报记者 李雅春

谢冕:193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开始文学创...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