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的不老先生 诗歌节上访谢冕□本报记者 李雅春

天水日报 2018-10-15 15:24 大字

谢冕:193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著有《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一提起“反季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些色鲜味美的“反季节果蔬”。可是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一位“反季节”的老人,他就是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谢冕先生。

提起谢冕先生,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那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些如雷贯耳的诗句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的代表作,他们的作者分别是北岛和顾城。想当年,“朦胧诗”一经横空出世,便乱了一池春水,质疑声、反对声、赞同声不绝于耳……此时站出来力挺诗歌,并充分肯定写作者是“新的探索者”、“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的,就是谢冕先生。可以说,正是因为当年有一批如谢冕先生一样,站在当代诗歌的潮头浪尖,为诗歌创作排除万难、砥砺前行而劳心劳力的引领者,才更好地促进了中国当代诗歌一步步走向高远与成熟。

9月1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贡献奖获得者的谢冕先生来到了天水。在天水南站,看到中等身材、花白头发、在细雨中健步走来的谢冕先生,很难想像他已经是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

随后3天时间的相处,在这位老人身上,丝毫看不到迟暮的心境和精力不济的模样,反倒是一路兴致勃勃,甚至童心未泯。十年前,谢老去甘南途径天水,曾登临过麦积山。此次采风途中,征询他是否再上麦积山,谢老毫不犹豫、底气十足地回答:“上!”他不用人搀扶,一路登上麦积山。同行的诗人学者都称赞谢老身体健朗,并探询起秘诀,谢老回答说:“每日慢跑或快走一小时,然后洗冷水浴,这一习惯已坚持了四十多年。”

洗冷水浴的习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鄱阳湖边放牛时被动养成的。但是提起往事,谢老淡淡地说:“我不是没有经历过苦难,而是不愿意将那些苦难示人,也不愿意总是回味那些苦厄而让自己深陷其中。”听闻此语,也就不难理解谢老之所以已是深秋季节的年龄,却“依然迷恋于人间的春花秋月,依然寻找心中的花朝月夕”,以“反季节”的心态去创作、去生活的原因了。

谢冕是福州人,出生于1932年,正值战争年代,没有美好的童年;青年时入伍,历经艰辛;后考入北大并留教,参与了北大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建立了北大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博士点,他也成为该校第一位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从1948年发表文学作品,到关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谢老总是能够在悲观的人生中找到局部的乐观。“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带着迟暮的心境说一些消极颓废、牢骚满腹的话,以表达自己的小境界、小开心、小悲哀和小悲痛”,谢老干脆地说:“我不喜欢。”

谢老说,王瑶先生生前讲:“不想死,不等死,不怕死”。这里边有朴素的哲理,不想死,就是现在流行的“活着的感觉真好”;不等死,就是我说的“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一切照样”;不怕死,就是“人人如此,怕也无用”。有了这三条,思想就会大解放。明知前面是终点,但行走就是一切。等到实在走不动了,那就停下来。“只要我们在行走,就快乐着,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在文学创作上,谢老说他曾经写过许多沉重的文字,但现在他更喜欢用轻松的文字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写出“反季节的文字”,他希望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他的文字也是快乐的事。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达观而年轻的心态,谢老身上时不时流露出尝试新鲜事物的一份率真。在麦积山下吃饭时,主食是碎面,当听说这是天水清真餐中很具代表的一种面食,已经离席的谢老又兴趣盎然地折返餐厅,品尝了一小勺碎面,边吃边点头说:“很好吃。”

谈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谢老说,诗歌节是以唐代的两个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命名的,能够参加诗歌节的活动并且获奖非常荣幸。谢老说,李白和杜甫是唐代的骄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的骄傲,也是天水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出唐代的兴衰荣辱。李杜诗歌节是很好的媒介,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节来了解我们所纪念的诗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时,也鼓舞着我们的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国家的关注,对人民的关怀,对命运的关切,从而写出富有这个时代特色的好的诗歌。

诗歌奖颁奖会当晚秋雨如注,考虑到谢老年事已高,工作人员想给他撑着伞,但被谢老坚决谢绝了,他冒雨挺直着腰杆立于领奖台上,郑重接过奖杯,并高高举起。

这就是谢老,一位“反季节”的可亲老者。

新闻推荐

以下路段将实施监控抓拍

本报讯【记者余碧波】10月10日,记者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为进一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