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广安日报 2018-04-04 03:07 大字

□高屹

邓小平告诫“四人帮”在上海的党羽马天水: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

“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把中国的一切都搞乱了。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在思想上以前就不甚清楚,“文化大革命”中就更乱了。虽然毛泽东也曾发觉“革命”把生产搞乱了,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敢抓生产?因为谁要去抓生产,就会被冠以“唯生产力论”的帽子,遭到批判,甚至会被打倒。在那些是非颠倒的日子里,“唯生产力论”帽子满天飞,使得人心惶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更趋低下。

邓小平临危受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持了全面整顿,首先是经济生产领域整顿的工作。他以毛泽东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为契机,力图从理论上冲破“唯生产力论”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1975年3月5日,在为解决铁路问题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以《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题,以后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8年11月出版的《邓小平思想年谱》又补充收入了以下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讲话:“现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不然怎么过渡到共产主义?各取所需,是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嘛。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在当时那样一种政治环境中,敢于说这样的话,显示出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1975年5月21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钢铁工业座谈会文件。邓小平在会上又针对“四人帮”大批“唯生产力论”的问题,尖锐地指出:我们反对“唯生产力论”,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我们强调劳动生产率,强调科学技术,不能算作“唯生产力论”。如果不讲这些,还能谈得上社会主义总路线吗?我们总是要把革命和生产都搞好才行。

1975年6月10日,邓小平在陪外宾到上海参观访问期间,专门找当时担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马天水谈话。他本希望这位卖身投靠“四人帮”的“老革命”能认清形势,回心转意。在谈话中,邓小平说:中国这么多人口,国民经济搞不上去怎么行?我们一定要搞上去。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殊不料,这次谈话随即就被马天水向其主子告发,并成为“四人帮”攻击邓小平的“炮弹”。

围绕“唯生产力论”,邓小平与“四人帮”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和较量。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1977年10月在会见加拿大林达光教授时,回顾这场争论说:“四人帮”否认生产力的重要,认为只要上层建筑的问题、所有制的问题解决了,就能进入共产主义。谁提发展生产力,就被说成是“唯生产力论”。这是我们同“四人帮”的重大争论之一。如果不是生产力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怎么能实现按需分配,怎么能进入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没有“唯生产力论”这个词。这个词不科学。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十年“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带到了民族危亡的深渊。作为一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战士、一个有治国安邦雄才大略的老共产党员,邓小平在中华民族又遇到灾难的时刻,不能不重新思考和研究许多重大的问题。

邓小平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应该说,在“文革”中第一次被“打倒”时就开始了。据他的女儿回忆,他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居住的日子里,每日都读书至深夜。那几年,他读了大量的马列书籍,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邓小平思想是敏锐的,理论思维是成熟的。也正是在这里,在他“每日都读至深夜”和晨光中舒动筋骨、长时踱步的反复思索中,新思路已在他的头脑中酝酿产生。

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率先实现突破旧模式、旧框框,领导了全面整顿。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邓小平不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他在主持中央工作,领导各条战线整顿的开始,就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革命魄力,抓住毛泽东提出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的时机,最早也是最坚决地论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这实际上就是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5年3月,当整顿的序幕刚刚拉开时,邓小平就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2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工业二十条》和《论总纲》的前言,都明确提出,要响应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号召,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显然,邓小平在这里提出并反复强调的四个现代化问题,是从作为全党全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高度上提出的,是从全党工作的大局提出的,是作为“纲”提出的。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都要服务于这个大局。

正是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工业二十条》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各工业部门都要把支援农业现代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只有加快工业的发展,才能有力地支援农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力地增强国防,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才能进一步加强无产阶级的物质基础,更好地支援世界人民的革命战争”。它强调指出:“工业的发展速度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尖锐的政治问题,全党全民都要在努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为加快工业发展速度而斗争。”

针对当时盛行的以“革命”压生产,只抓“革命”不抓生产的“左”倾错误,《工业二十条》等文件明确指出:不注意生产,不努力搞好生产,把生产放在可有可无、可重可轻的地位,也是要不得的,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充分巩固的,决不能把在革命统帅下搞好生产,当做“唯生产力论”和“业务挂帅”来批判。我们要把“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落实到一切工作中去,做出显著效果。

很清楚,邓小平重视现代化问题,强调以四个现代化为大局,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左”倾错误路线的,是力图对“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根本性的纠正。

邓小平不仅以极大的勇气与“左”倾路线作坚决的斗争,重新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切实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他还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手段,提出用毛泽东的“三项指示”作为当时一切工作的纲领。

1975年7月,邓小平指出:“前一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有三条重要指示: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不能丢掉任何一条。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图片891

3月30日,秦州区石马坪街道南一社区组织居民观看邓宝珊将军生平事迹图片展,200余张珍贵照片深刻反映了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一生热爱祖国、探求真理、渴望和平、追求光明的光辉事迹。本报记者...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