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多彩多瑙河

西安晚报 2018-01-06 00:00 大字

丝路万里行车队行驶在中东欧原野上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美景 多瑙河风光

◎肖云儒

蓝色多瑙河

丝路万里行车队一大早驶出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中午将在维也纳小憩,然后进入斯洛文尼亚。我能够感觉到多瑙河就在不远的某个地方奔涌。大自然是有气息的,山河树花不但各有各的颜色味道,也各有各的气息。此刻虽然看不到多瑙河,却感觉到了她的气场,像玉一样,清澄而微有凉意地沁润着你。从今天开始,在以后近一个月的旅途中,我们将与这条流经10个国家的欧洲第二大河结缘。在途经的斯洛伐克、奥地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个国家,将有多次与她相遇的机会。不知为什么,那凉玉般的气息一路浸洇着,让我心里一路上纠缠着这条中东欧的母亲河,很有点不离不弃,甚至不依不饶的劲儿。

说起多瑙河,便会想起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首曲子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传遍世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会作为保留曲目演出。全曲以圆舞曲的三拍子节奏贯穿,优美明快地在耳际流淌,又显出些许的华丽和高雅。这首名曲让我们心中的多瑙河理所当然呈现着一种蓝调,除了蓝色,她怎么可能有别的颜色?

和多瑙河就这样默契着,朝着音乐之都维也纳和音乐殿堂金色大厅驶去……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小施特劳斯的妻子在换下来的一堆衣服中发现了一件衬衫,衣袖上竟然写满了五线谱!只有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慌不择纸记录下来的,便特意将衬衣放在了一边。她上街去办了一点事,回来后这衬衣却不翼而飞。在她离开时,洗衣妇恰好来家里,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带走去洗了。妻子慌了,她明白对作曲家的丈夫这意味着什么,她不清楚洗衣妇的居所,坐着马车满城寻找,哪里有踪影?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老妇人将她领到一座小屋,她一眼就看见了那件衬衫,幸好还没有被洗衣妇扔进水里。她一把抢过来搂在怀里,衣袖上珍贵的乐谱得救了——这正是丈夫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每当这首圆舞曲响起,我眼前便会出现记忆中那些关于春天的画面。一条蓝色的大河在中东欧10个国家流淌,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像一轴长长的没有尽头的画卷。明丽的旋律倾吐着对母亲河的爱:“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犹如金子闪闪发光,真情苏醒在多瑙河旁,蓝色的多瑙河旁。夜莺歌喉婉转,鲜花鲜艳芳香,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花儿依然开放,在多瑙河旁,蓝色的多瑙河旁。"歌词是卡尔·贝克的诗句,作曲家用旋律再现了它。

多瑙河孕育了10个国家上亿人的生命,书写了欧洲几千年的青史,她让大地如此之绿,天空如此之蓝,她怎能不是蓝色的!

但是下起了雨。秋天是中东欧多雨的季节,阿尔卑斯山在封冻之前,惦记着他的儿女,会在秋天赐给土地一次丰厚的奖赏,用天水和地水让土壤喝个畅快。一路上秋雨绵绵。似有若无的雨丝似有若无地划过车窗。淡如烟雾的雨幕中,造化蘸着河水,将沿岸的景色一笔一笔涂上色彩。待收的玉米地刷出了大块大块的金色,刚收庄稼的土地是褐金色,秋日的白杨林是鹅黄的。间或有枫树林子掠过,就像大地举起一排排火炬,在烟雨朦胧中为车队引路。有时枫树苗圃从路边掠过去,一片燎原火焰便在细雨中燃烧。路过村落,许多民居都用赤金色的爬墙草在墙上编织图案。

这是我们在一个多月的行程中头一回遇到雨水。大家在车台里议论,老天想得周到呀,跑了一万多公里,今天为我们洗尘呢,好光光鲜鲜去见维也纳,见多瑙河!而我心里却祈祷,待会儿见到了多瑙河,千万赐给我们一缕阳光!结果,车到维也纳近郊雨反倒大了,车顶打得嘣嘣直响,前窗的雨刷刚刷出一个扇面旋即又被雨水迷蒙。

一进入维也纳市区,刚过联合国驻维也纳机构的大楼,车台里响起了欢呼:多瑙河,快看多瑙河!

摇下车窗,我第一次见到的多瑙河,却是灰蒙蒙的!大雨一次次扫过河面,大河在雨中默默承受,任凭雨声喧哗只是无语流动。如此坦然的承受,是因为别人不知道,这其实是河和山千百年来的约定,每年秋季,欧洲大陆的父亲山都会给母亲河这样一份滋养和润泽。

我们终于见到了明媚阳光下蓝色的多瑙河!

那已是第三天,车队由斯洛文尼亚向克罗地亚方向编队行驶。好一个响晴的天!满眼蓝天和白云,金黄和翠绿。色彩斑斓的辽阔大地上,风电公司以密集的电力风车和高压输电塔,在多瑙河畔增添了几笔当代色彩。

进入克罗地亚之后,车队穿过一道道山弯,前路渐显平缓,平原眼看就要展开,蓦然,远方天际线上闪出了一弯银色的光亮,是多瑙河在向我们招手!车队于是急切地朝她扑过去。蓊郁的森林用白杨、橡树、松柏、枫叶、山毛榉,掩映着微露风姿的小阁楼。接着出现了嫩绿的草坪,以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显示出大地的丰乳肥臀和纤纤细腰,那是无以言表的曲线之美。河畔,地毯般的草场铺向天边。挤奶的农妇和刈草的男人直起腰向车队招手,引出了林子里的一缕歌声。农舍镶满鲜花的落地窗前,坐着望街的老人。整个原野倒映在河中,一河的绿在滚动。

多瑙河,流动的欧陆风情长卷。中东欧的风光之美,风俗之美,风情之美,风姿之美,或灵秀或苍莽,或温馨或沉郁,或精致或简约,一一绘于其中。长卷最后汇入黑海,被欧亚腹地的那面明镜所收藏,留给千秋万代。

血色多瑙河

但其实多瑙河曾经是血色的。殷红殷红的血,一次次浸洇在河水中,为铁血的历史作证言。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契机,在明丽蓝调的深处就有着血痕淡淡的回光。1866年,奧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的血战中惨败,整个民族沉浸在忧郁之中。这时,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委托小施特劳斯为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以提振奥地利的士气。《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便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

多瑙河流域各国的历史是由这条母亲河流贯起来的历史,它是融解着友谊和互助的情同手足的血缘史,又是一部充斥着占领、吞并、弱肉强食的刀光剑影的血光史。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千百年来先后被匈奴人、东哥特人多次占领。后来又成了拜占庭帝国、匈牙利王国和保加利亚帝国几位强者厮杀的战场。后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吞并这里。再后来这里又三次被奥地利人占领,三次被土耳其夺回。刀光剑影之中,可以想见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死于非命。而地处多瑙河上游易北河流域的德意志帝国,正是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国。中游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由于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此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在贝尔格莱德多次大屠杀。到了1944年,眼看就要胜利了,盟军的飞机却在东正教复活节这一天,对这座城市施行了地毯式轰炸,部队不计,仅平民便有1500人丧生。因了如此惨烈的血色历史,前南斯拉夫联盟联合印度最早倡议并主导了不结盟运动,疾声呼吁和平与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国际反响。但依然止不住战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场波黑战争终于使这个国家彻底解体……

母亲河见证了这一切。她含着泪默默洗净万千儿女身上的血污,又将身边那些满目疮痍的战场和废墟改造为博物馆和鸽群翱翔的广场,希望将战乱永远储存进历史记忆。她重又灌溉土地,孕育森林,重又激发大地的生机,恢复城市的活力。多瑙河知道,只有战争和硝烟远去,天又蓝了,地又绿了,自己才能重奏蓝调,重新美丽为蓝色的河流。

2017年10月8日车队抵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里是多瑙河中游平原丰饶的农业区,向有“谷仓"之称。大河穿过市区,我们在河边流连久久。站在贝尔格莱德古城台上,脚下便是多瑙河和它的支流萨瓦河的交汇口。两条河水色略显差异,多瑙河更宽阔、水量更大,一眼望去,碧波粼粼。河面上,游船与货轮鱼贯去来。两河夹角的冲积平原被匝地绿荫密密实实覆盖着。阳光下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只有被洁净的空气濯洗过,纤尘不染的枝叶才会有如此锃亮的光斑。远处,在萨瓦河晃眼的逆光中,可以看到一座大型斜拉索桥,那是中国路桥公司援建的“一带一路"项目。

随后我们赶往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原址。18年前三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在美军无端轰炸中国大使馆时牺牲在这里。丝路万里行同仁急切地赶来祭奠三位为国捐躯的烈士。中国大使馆已搬迁新址,原馆区正在改建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紧贴大门外立着黑色的碑石,用塞、中两种文字镌刻着一段金字:“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日子给予的支持和友谊。谨此缅怀罹难烈士。"碑石前簇拥着鲜花,有的花瓣上还有水珠。看来,经常有人来这里追思。

上午的阳光已经带着明显的巴尔干半岛的亚热带气息,几许灼热,几许耀眼。我们在碑石前庄重地献上了国旗、鲜花,在一张纸上写了三位烈士的名字和“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落款为“来自中国丝路万里行的52位媒体同仁"。然后敬上三杯从国内带过来的西凤酒,洒在这异国的土地上,全体三鞠躬,默哀思念,告慰英灵。

在纪念碑前我代表大家即兴讲了几句话。我说:“某种意义上,三位烈士也是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他们到这里来是搭一座友谊和文化之桥的,是来沟通民心之情的。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亚欧大陆桥、新型全球化的友谊合作之桥正在建构,刚才我们看到了萨瓦河上中国援建的大桥,那就是象征。丝路的民心之桥和经济文化之桥正在塞尔维亚、中东欧和世界各地陆续畅通。你们可以安息了。18年前,你们是在梦中被炸的,你们的梦再也不会醒来。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一带一路\’是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是为你们、为一切仁人志士圆梦。"

中国文化中心门前,广场雏形已成,六七米高的青铜孔子像已经矗立。将来这里会成为中国文化展示的一个大窗口。三位烈士生前在这里传播文化、沟通民心的事业,将会结出新的果实,得到大面积的弘扬。

玉色多瑙河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以多瑙河为国界。大河在这一段又换了一种颜色。许是午后的阳光被薄薄的云翳含蕴着,少有直射或逆照的光线,满河流动着碎琼乱玉,水波有若匿于玉石中的纹路。

这次入境,是我们三年中跑丝路30国过境最顺当的一次。车队直接穿过多瑙河大桥,甫入罗马尼亚边境,桥头便有口岸办公窗口,前后十来分钟,出境、入境一次完成。如此便捷让我们这些饱受过境煎熬的异国旅人太意外了。要知道,为过口岸我们曾经几次在酷热与严寒中苦等十多个小时,耽搁三两个钟头那是家常便饭。听说多瑙河流域以河为界的国家有不少都简化了手续,我对这条河有了新感觉,那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玉颜色、玉精神,是那种冰清玉洁的风度。

玉在中国是友好和礼仪的信物,是和平发展的象征,所谓“玉汝于成"“玉成中国"。周穆王和张骞西行丝路,带的主要礼品就是玉器。在中国,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称为玉帛之路。和平、合作、共赢,正是玉含蕴的精神,是丝路精神的根本,也是多瑙河各国相处的好传统。在这条大河上联合开辟商贸航运,是沿河各国共同的愿望。

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在18世纪便设置过共同监管多瑙河航运的部门。1830年,一艘商船首次从奥地利维也纳跨国航行到匈牙利布达佩斯,象征着多瑙河由军事防线成为了和平贸易通道。19世纪中叶沿河建立了第一个跨国的多瑙河委员会,对这条国际水道实现多国共管,欧洲11国还批准了共管的《多瑙河章程》。多瑙河委员会具有广泛权力,管理从乌尔姆到黑海的航运,有自己的会旗,有征收捐税的权力,还有外交豁免权。二战之后,各国联合疏浚河道、修建运河,港口和运输量大增,多瑙河得以成为连接全欧内陆航运的国际水道。流域内两条重要的运河,多瑙-黑海运河提供了罗马尼亚至黑海更便捷的航道,美因-多瑙运河则接通了多瑙河与莱茵河,直达北海。

多瑙河的电力资源由于有了多国共建,从上游到下游得到了系列开发。大型水电工程捷尔达普高坝和铁门电力站,便是由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合作兴建的。多瑙河水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成为沿岸各国和平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像见证血色一样,多瑙河也默默地见证了“玉成丝路"。看到两岸排列的城堡和要塞在国与国之间扎下樊篱,她将自己变为各国交往的黄金水道,发挥了贸易大动脉的作用。看到自己的孩子开始和睦相处而不再流血争斗,多瑙河越发珠圆玉润,容光焕发。母亲向来不需要孩子感谢自己的玉成之恩,她为这块土地耗尽自身而深感幸福。

金色多瑙河

离开罗马尼亚,车队一路奔向布达佩斯,我们在那里与多瑙河有此次行程的最后一次约会。作为“多瑙河明珠",布达佩斯本处在稍为上游的段落,是因为行程的安排车队才最后来这里。自从在奥地利与她初会,车队顺流而下一路追随,又回溯北上,拐回来与老友重逢。此刻,她已经在这里等着我们,一河碎金涌动,热烈得像阵阵掌声。

布达佩斯是多瑙河的骄傲,多瑙河是布达佩斯的灵魂。是这条河独特了这座城——她穿城而过,将城区分为布达与佩斯两大板块,又用九座桥连为一体。布达与佩斯,一对亲姊妹隔河相望,打扮得风姿绰约,以河为镜顾盼自怜,相互构成对方的风景线。城市景观在河滨一段段展开,秋阳以清晰而精细的条线勾勒出市区金色的轮廓。阳光用一种纯净和澄明来强化建筑的色块组合和光影对比。反差鲜明的光与色使古城显出了现代感。这座城以黄楼和绿顶为主调,商店的招牌也常常采用黄绿和假金两种颜色,有时还给楼体镶以金色的图案和饰物。杨树叶黄得澄明,枫树燃起了炽焰,铁色的铺地石洗得锃明瓦亮,千百年的足印和今年新落的金叶叠于其上,诱发着淡淡的幽秘感。“半城绿树半城金",这就是中欧名城布达佩斯。因了城市的金碧辉煌,我有幸又看到了另一条多瑙河,金色的多瑙河。

车队穿过一河两岸的美妙风光,穿过珍珠项链般的温泉和众多名胜古迹,来到了城市中心的英雄广场。匈牙利对我一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那可能是一种淹灭在岁月中的东方密码。离开西安前,在丝路国际艺术节上专门赶去看了匈牙利的歌舞专场《巴尔干热火》音乐会,竟然听到了萨满教的曲目,由不得暗自吃惊。这就是那个东方密码吗?就是那条历史根脉无意而有意的显示吗?萨满教,一个东方的宗教,怎会融入匈牙利的歌舞中去呢?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民族古代的确来自东方?

英雄广场人潮攒动。车队编着队绕场一周,按号一一停下,马上围过来许多人,打招呼、拍照、议论。广场上有气球、彩旗,华人华侨更是花团锦簇绣成堆,有的排练中国红绸舞,有的穿上荧光背心担任义务保安,也有当地小乐队在演奏。福建商会的乡亲站成两排,举着两条长长的标语夹道欢迎。有一条写得真好,“热烈欢迎丝绸之路万里行车队‘驾临\’布达佩斯",“驾临",极有创意地传达了他们的心情!匈牙利有三四万华人华侨,是个中华气息十分浓郁的地方。祖国来了亲人,有如过中国节,何止高兴,更有自得与自豪。他们要借这个机遇,显摆一下娘家人的东方范儿;也要借这个机遇向祖国来的亲人报告一声:我们在域外过得很好,很殷实。心头突然便有了一种温热,一种依恋,一种庄严。世界上有些路非常遥远,非常漫长,却从来没有走不到的遥远,走不完的漫长。只要同心协力坚持走下去,遥远就不远,漫长就不长,目的地就一定能达到。

来到紧临多瑙河的城堡山,行走于13世纪的围墙之下,驻足于渔人堡那座结构简练、风格古雅的塔式建筑,大河水面上折射过来的正午阳光让眼前一片辉煌,不同成色的金块金线,构成了谐和却又饶有差异的金色组合。空气中散漫着一股气味,和潮湿的土地的气味不同,那是夏收时骄阳把麦子晒焦了的气味,是钻进刚刚晒过的被子里的气味,是刚迸出来的爆米花的气味。是阳光的味道!千真万确,实实在在,阳光的气味!多瑙河的阳光原来这么有滋有味啊。

彩色多瑙河

历史哲学是在一次次悖论中前行的。战争也有它的另一面——往往反激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东欧各国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民情风俗,之所以自古以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空间拥挤、山河相连、信仰交织,一个重要原因是频仍的战争所造成的人口流徙和交汇。人是文化、经济、社会、政治、信仰诸种生存元素最主要也最综合的载体。人群的流动交汇,其实是文化、经济和整个社会的流动交汇。正是这一点,多瑙河成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河。

10月4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国的中秋节,我们来到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那晚月亮好大,像薄暮时的太阳那样金黄,影影绰绰可以看见月球上面“桂花树"的影子。外国的月亮的确名不虚传。是夜,我们到老城的一家中国餐馆,和当地孔子学院的师生一起包饺子,在异国过一个中秋团圆节。这已是万里行车队第二次在丝路上过中秋了,2014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我们利用八小时的时差,大白天与国内中秋晚会连线,直播了一段丝路上的异国中秋节。这次在中餐馆吃完饺子,漫步于萨格勒布,才知道小小的老城里竟有二三十个教堂,有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也有伊斯兰教、拜火教,因而被誉为宗教博物馆。太让人意外了。听到过许多因为信仰相异而斗争、分裂的故事,此刻多瑙河却给我们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如何和谐共处的故事。这是信仰本有的宽恕精神,也是文化的融汇进程,在这个中秋之夜,不也是人类团圆的象征吗。

贝尔格莱德街头能看到各种风格的建筑,最多是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还有不少法、英、俄风格的建筑物;从市中心典型的中欧风情小镇,到遍布市区的东方建筑。贝城的各类博物馆,也有着多民族、多维度融汇特色。除塞尔维亚各时期的文物,还有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和欧洲现代印象派的丰富收藏,甚至专门有一个馆收藏非洲艺术品。它真切地反映了这个民族混居地带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体现出这座城市宽厚的襟怀和美美与共的情趣。祸福相依,得失偕至,上一代以自己的多难生存,换取下一代的多维发展。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令人心酸又心悦的故事,我多彩的多瑙河啊。

多瑙河,多瑙河,我们还要或远或近地伴着你行走,我们将会感受到你更多喜悦和痛苦,看到你更多的色彩,直至冬雪——银色的多瑙河来临之前。

本文摄影:万里行成员柴西京

新闻推荐

麦积区:大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美好新麦积

2017年麦积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主基调...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