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有家报刊博物馆

甘肃日报 2020-10-29 08:16 大字

汪 彤

1974年7月,汪继良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水地区教育局工作。工作闲暇时,窗台上一摞旧报纸引起他的兴趣,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报纸。抖落灰尘,他钻进故纸堆。一页一页翻看,有些文章真好,有哲理、有深意,还激励人的精神。他觉得,报纸最能够记录真实的历史。

他从报纸上掏个洞,把文章剪下来,贴在用过的旧本子上。这种剪贴本,越集越多,后来有十多本。这是汪继良集报的开始。

1993年,汪继良先生去甘谷县,散步路过一个中药铺。看到黑黝的铺柜里,除了写着“龙葵”“六神曲”等的两组药柜,还摞着一堆用来包扎中药的报纸。

“能把你的这些报纸让我翻翻吗?”汪继良先生很诚恳地对取药的大夫说。

“都是些旧报纸,很久以前的,没有最近的新闻。”大夫一边说,一边还是把一些报纸拿给汪继良。

这一天,汪继良第一次看到《青海日报》《西藏日报》《新疆日报》。

“我想挑拣一些需要的报纸,能不能卖给我?”汪继良爱不释手地一边翻报纸,一边诚恳地商量。

“都是一堆废报纸,你要就拿去吧。”柜台里的大夫仔细打量着这个不买药,只买报纸的奇怪顾客。

汪继良从一堆发黄的故纸堆里,挑了三十多斤报纸。谁又能想到,这个从中药铺里提着重重旧报纸的人,在这一年创立了“天水养正堂藏报馆”。2011年,他成就了天水唯一一家报刊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经过省级文物部门正式批准,对社会开放的非营利性的非国有报刊博物馆。

但凡一个人执著干一项事业,一年、十年、二十年,便会与身边的人拉开一定的距离。汪继良利用业余时间,拿出微薄收入,寻找、收藏、整理报纸。读旧报纸、收藏旧报纸,成了汪继良最大的乐趣。集报也需要整体性思维和全局把握,他从废弃的报纸中,找到一页页有关联的版面,一张看似并无意义独立存在的报纸,在汪继良先生的收纳和策划中,成了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珍品。

自从1993年创立“藏报馆”,到2011年被批准建立“报刊博物馆”,汪继良组织过十余次大型精品藏报展。2011年6月至12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举办了《红色印象》大型精品藏报展。2018年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天水市美术馆举行了大型展览。2020年3月,汪继良筹集了2000多份报纸及纸品,将中国抗击疫情的壮举用一件件珍贵文字记录、图片记录,系列成套地展示给天水人民和全国的集报爱好者。

2013年,汪继良藏报已达2万余种,12万份。汪继良把1993年到2013年收藏的报纸,全部捐赠给秦安县博物馆。从清朝嘉庆元年的《邸报》,到《京报》《申报》,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珍品报纸,分类别,分专题,装框陈列,展示在秦安县明清一条街的木质小楼上,常年对外开放展览。1995年10月,汪继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集报研讨会,2014年当选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汪继良不光集报,他还主编《中国秦州集报》,创办了中国西北集报联谊会会刊——《中国西北集报》。2010年,“天水养正堂报刊博物馆”入围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双百工程”三星级“中国集报之家”荣誉称号。

汪继良还在思考着自己创办的报刊博物馆,应该用怎样的一些报纸组合形式,做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专题展览,为过去的历史创新一个特殊的记录方式。

新闻推荐

带你走近冯山 □冯军权

冯山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地处大西北,和这里的很多村庄一样,蜗居在一座座山坳里,干旱少雨是这里的气候特征,务农是冯山人的...

甘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