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感恩宁远 □王广位

金昌日报 2020-07-09 14:29 大字

宁远村的学生家长老陈哥,前两天给我送来了几个麻腐包子,他进门刚坐下就被我数落了一顿。我说,“既不逢年,又不过节,送什么吃的?我们两个人能吃多少?再说,你们老两口都是年过七十岁的人了,能把自己照料好就不错了,不要老想着我。”他憨憨地笑着说,“孩子们要吃,老伴就得做,昨天蒸的,她就催我给你送几个尝尝,她还说了,只要我们活着,给王老师的馍,一定要送。”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动又惭愧。我何德何能,让宁远的父老乡亲如此挂念,回想自己后半生走过的路,我情不能自已,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感恩宁远。

我感恩宁远,因为它是几百年蕴藏的宝藏,才造就了这座城市,因此我才得以来此谋生。金昌在哪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可以写一大段话,诸如经度、纬度、河西走廊、祁连山、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等,要我说,金昌市在哪里,就在宁远,因为现在市区所在的地方,是宁远堡镇的地盘,矿区的山脉,也在宁远的版图上。因为有了这些矿藏,缘矿兴企,因企建市,才有了祖国的镍都,有了这座闻名甘肃乃至全国的新兴工业城市,也因为金昌市面向全国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好政策,我来到了金昌,开始人生新的旅途。

我感恩宁远,因为这是我人生出彩的地方。1985年初,我到金昌市文教局报到后,被分配到宁远中学任教,刚来时教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地理课,工作了一学期,就被评为学校的先进教师。半年后,学校又让我担任初三补习班的班主任,还为这个班配备了全校最强的各科老师。学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来年的中考中争取好成绩。补习班学生基础好,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战一年,成果丰硕,全班40名学生,20名被中专录取,创下了宁远中学建校以来中专最好成绩。第二年,学校还让我当补习班班主任,中考时,虽然国家招生计划减少,但全班仍旧被录取了20人,占全市招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当时的乡党委书记专门到学校祝贺。在宁远中学工作的近7年中,我教过初一的课,也教过高二的课,更多的是带初三的课。那时,我家不再种地,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搞业务,所以每年都有比较好的成绩。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从政的是资深科级及以上干部;任教的,或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学医的,是名牌医护人员。还有部分出色的,是那些当年没考上学的学生,他们幸逢盛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力拼搏,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专业户,有的还登上了《读者》杂志的封面。沾他们的光,我的知名度也随之扩大。有一次在饭桌上,一位领导问我在宁远中学工作了几年?我如实回答,他又问道:“才这么几年,为什么在宁远人多的场合,每每有人向我问起你?”我一时竟无言以对。我退休这两年,学生们聚会总不忘喊上我这当年的班主任,每到这时,我就有一种成就感。

我感恩宁远,因为在这里,我认识到并纠正了自己许多偏见和无知。我老家在陕西宝鸡北面的塬上,是靠天吃饭的农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有甘谷、礼县一带的人去讨饭,夏收时的麦客,也都是甘肃人,因此,对甘肃无形中就有一种偏见。到宁远中学工作后,在和宁远的父老乡亲的日常交往中,在与同事、学生的互动中,我看到了宁远群众的包容、大气和远见。课余和同事们在村庄散步,几乎从未听见或看见人们争嘴吵架,更不要说成人之间互相动手了,这和家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几年中间,也见到过几起事故或非常棘手的事,从旁观看,总有人大气担当,或慷慨解囊,帮助别人,或主动担当不找别人和单位的麻烦。我自己的经历更能说明这一点。1987年夏天,我女儿在学校门口的水渠旁玩水,滑进水渠,已经被冲出几米远,乡卫生院马院长路过,一把抓住拉了上来,我和马院长是朋友,可他从没在我跟前提起过。1991年初,金川区文卫委要调一名教研人员,单位主要领导让分管的薛主任选人,薛主任在宁远长期任学校和学区领导,学生、朋友、熟人、亲戚多的是,可他却推荐我这个外地人。后来,我又调任走了几个单位,无论在哪里,我都多次受过宁远籍同志的帮助。“蓬生林中,不扶而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我从宁远人的身上,学到了许多,无形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宁远,我的第二故乡,我忘不了你。宁远,你是我的福地,我感恩你。

新闻推荐

坚持生态优先 守护碧水清流 天水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驱车40分钟,一路向西,远离了天水市区的繁华热闹,走进秦州区关子镇高炉子村,放眼望去,白墙黛瓦,碧水...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