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天水文化的宣传使者 走近市博物馆接待服务讲解员团队

天水日报 2019-03-15 11:48 大字

假若市博物馆接待服务部13位讲解员统一着装,面带笑容站在你面前,肯定会让你感觉眼前一亮。

这支以90后为主的年轻讲解员团队,年复一年,除完成伏羲庙、博物馆的景区接待讲解,还参与公祭伏羲大典、民祭伏羲活动的礼仪接待,全市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政府对外交流,以及社会教育、流动展览等公益活动的解说工作,宣传了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日前,记者走近她们,倾听了她们与博物馆一起成长的故事……

和博物馆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洪波

“你能给我们讲一下‘与天地凖’这块匾的含义吗?”

“好的,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块‘与天地凖’匾额,是胡缵宗所题。‘与天地凖’的‘凖’是等和齐的意思。‘与天地凖’四个字它的原话出于《周易》,是孔子赞扬《周易》的,之所以将此匾挂在这里主要是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赞扬人文始祖伏羲的功德可以与天地相提并论;另一个则是赞扬《周易》的博大精深。”

……

被誉为伏羲庙“活字典”的周秀兰是一名70后,记得初次见她,是经人推荐去伏羲庙跟她采访匾额的事,那天,慕名而来的记者,恰巧与正在伏羲庙正门为游客讲解的她相遇。

面对游客的问题,周秀兰落落大方耐心作答的神态,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厚实的文化底蕴,让在场所有人赞叹不已。

或许所有的工作都能养家糊口,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周秀兰热爱讲解工作,这也是她一直以来最引以为荣的事。自从2002年到市博物馆工作,身处天水旅游的窗口,让她觉得讲解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者。

为提高讲解水平,周秀兰系统学习了有关天水历史文化及伏羲文化方面的论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她利用闲暇研究整理,编成《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及《伏羲八卦易学知识百问》等书籍,宣传和普及伏羲文化。多年来,她曾成功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业内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并与不少对伏羲文化、《易经》感兴趣的游客成为了朋友。

凭着“用心灵来打动游客,用文化来诠释景点。”的独特讲解风格,在服务别人、介绍文物、宣传文化的同时,周秀兰也逐渐让自己融入伏羲庙,并成为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包括主任在内,接待服务部13名讲解员,清一色全是女性,她们中年龄最大的是70后,最小的是90后。别看她们个个年纪轻轻,文化素养却不低。

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现已成为甘肃省优秀导游、市博物馆接待服务部副主任的许凤,自2008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了一番骄人业绩。

许凤觉得,天水市博物馆的讲解员,仅仅完成伏羲庙景区和博物馆展品的解说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博物馆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讲解员要通过文物本身,为观众还原历史,让大家知来处、明去处。在博物馆公众教育职能越发凸显的今天,讲解员身兼数职,既要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寓教于学的社会教育活动、编写适宜于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项目;还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主动为公众传播历史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已逐渐成为天水文化宣传的一张明片,是旅游推介的形象大使。

“这些年我们参加国家、省、市级导游大赛,以赛促学的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天水文旅宣传一线工作者的风采,讲解员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者、文化形象的展示者。”许凤说。

翻看接待服务部淡季时的业务培训记录,楹联牌匾、书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诸多内容都有涉及,随着文化及业务素养的逐步提高,她们正在与博物馆一起成长。

社教活动让文物活起来

1月27日上午9时许,一场主题为“日新‘阅’异——天水市博物馆小年日历制作”的社教活动,准时在该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拉开序幕。尽管当天气温骤降,但却丝毫没影响到参与者的热情。

通过PPT了解了小年的由来、习俗等相关传统文化后,经过讲解员张娅、戴维嘉的指导,在历时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60余名孩子和家长一起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神贯注于专属台历的制作,随后一本本色彩明艳,个性十足的台历由此诞生……

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一场持续近3个月,集参观展览、开辟启智课堂、组织亲子活动、手工制作于一体的系列公益社会教育活动,让市博物馆在春节期间着实热闹了一番。

从腊八节的“春节序曲浓情腊八”制作五谷杂粮创意粘贴画,到“小年”的日新“阅”异——新年日历制作,再到春节期间“博物馆里七天乐寓教于学过大年”等等,围绕中国传统年俗展开的一系列主题社教活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非遗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在浓浓的特色年俗中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文化服务的魅力……

“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从2015年馆里启动社会教育活动以来,这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我们一年至少要举办40多期。我们曾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孩子们制作荷包,还到农村教留守儿童制作手工花,孩子们参与活动时的那种热情,始终让人记忆犹新,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谈起社教活动,讲解员张娅兴奋不已。

2016年入职当讲解员的戴维嘉已组织策划了多期社教活动,她觉得社教活动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市博物馆开展的社教活动正一步步趋于成熟。

让戴维嘉引以为傲的是,“春节七天乐”品牌社会教育活动,已连续开展三年,反响一直不错。还有诸如拓片制作、小小毕家索、竹简等依托博物馆展厅文化、展览,以及出土文物开展的金牌课程,既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又提高了青少年文化素养。“以前博物馆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现在通过社教活动,不但让文物活了起来,而且变得更加生动。”

让博物馆走进人们身边

除了社教活动,博物馆还以流动图片展览下基层的方式,将博物馆文物、天水历史文化知识主动送到公众身边。去年一年,接待服务部的讲解员们带着伏羲功绩展、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走进农村、企业、学校、部队,开展了20余场文化宣讲工作。每次外出举办展览,讲解员们都要将20片15公斤重的展板装卸搬运至少4次,这对于女讲解员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每次外出,我们这群女汉子都要拼尽全力,前一秒还是搬运展板的‘民工’,后一秒就要仪态端庄的为观众进行文化解说。”说到这里,边说边给记者比划着的戴维嘉自己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张娅接过话说:“这还不够呢,有时外出办流动展览还要自带节目。前年‘七一’我们去部队送展览,就准备了一台晚会,大伙发挥各自的特长,唱歌、跳舞、打拳,能展示的才艺几乎都上了。”

抛却外出办展的辛苦,其间的感动也同样留在了讲解员们的记忆中。

2018年7月,市博物馆接待服务部主任杜丽敏带领工作人员,驱车40公里前往甘谷县公安消防大队举办流动展览进部队活动。这也是讲解员们记忆中最轻松的一次“四进”活动,因为从展板的卸车到装车,消防官兵们出了很大力,这也让她们得以省下气力,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流动展览的讲解中。活动结束重新装车后,消防官兵还施展专业技能结绳捆扎了展板。

“返程途中,我们心里都十分踏实,大家不再担心展板会从车上掉落。”戴维嘉欣慰地说。

志愿者架起沟通桥梁

周末去市博物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展厅内活跃着一群志愿者的身影。10岁的胡裕昊,便是其中一位。身为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他已经在展厅做免费讲解近一年时间了,喜欢天水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他,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在博物馆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与胡裕昊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天水师范学院学生张先元,假期时如愿到市博物馆做了一名志愿者的他,在10天的讲解工作中,从一开始对各个展厅都不熟知,到通过学习了解了青铜器、瓷器以及彩陶等各展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让他获益匪浅。“感谢博物馆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的暑假变得更有意义。”在《志愿者学习心得》中他如是说。

讲解员郭洁现在主要负责市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她告诉记者,博物馆自免费开放后就有志愿者参与,现在这支庞大的队伍已经有近100人,在这个团队中有退休老干部、大学教师、学生等喜欢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0岁左右。这些志愿者经过培训、考核通过后,便可长期在展厅担任讲解。

谈到招募志愿者的意义所在时,郭洁说:“志愿者是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参与化管理的一种方式,目的就是给爱好历史文化的人一个平台。对于小小志愿者,他们在这里增长知识、锻炼语言交流能力,了解故乡传统文化的同时,做文化传播的小使者,这些都是他们在学校学不到的。”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通常提前一周发出招募令,往往当天就报满了。不少参与者反馈说,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摆出一副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

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两只被遗落在废墟里的罐子,最终一个成了美丽的彩陶,一个成了几块锈蚀不堪的铁片……

情景剧中,穿着罐子形状的服饰,扮演成陶罐、铁罐以及考古学家的戴维嘉、郭洁和张娅,通过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演绎着《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展示着鲜为人知的发现、挖掘、修复等考古过程,而融入其中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演变等拓展介绍,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据了解,《陶罐和铁罐》教育项目,是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课本《陶罐和铁罐》为内容,针对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开发的研学课程,这也是博物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部用课文编排的情景剧,以讲解员做演员,从考古发掘知识、器物铸造工艺、本质属性、文物保护几方面进行延伸,把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知识相连接,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

采访中,几位参演的讲解员对记者说:“去年11月,我们的《陶罐和铁罐》研学课程走进了秦州区杨家寺中学,也许是觉得这样的课程新颖有趣,孩子们上课很投入,互动环节气氛热烈,我们每一位参演者也大受追捧,这种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孩子们记忆深刻。”

从2018年开始,《陶罐和铁罐》情景剧,相继为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学生、县区的学校、参加公祭大典礼仪安保工作的武警站士,以及社会团体进行了多次公益表演。不少人看过之后,觉得该剧充满童趣,不但教会孩子们做人,还通过文字的演变过程,以及认字环节教他们识别生僻字。

“作为博物馆的一员,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走出去,带给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堂,让他们开拓更宽的眼界。”郭洁说。

新闻推荐

春风细雨润桑田甘谷高奏农民增收曲

特约记者史载“我家5口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收入是历年来最好水平。”谈起去年的光景,甘谷县大像山镇十...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