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凝心聚力再出发

天水日报 2018-12-20 11:31 大字

甘谷:砥砺崛起的商贸重镇

武山: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

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四十年的奋力拼搏,天水市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各县区,突出宣传各条战线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1978—2018

天水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

走进县区

□本报记者李欣桐

一栋栋小洋房整齐划一,一条条水泥路通向远方,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高高耸立,一面面文化墙让人心情愉悦……12月11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武山县桦林镇兰沟新村,被眼前的美丽乡村所吸引。

“我们家今年4月从以前住的郝山搬了下来,只掏了1万元就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现在和以前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今我们农民的住宅都可以赶上城里人了!”正在自家院里忙着晾晒中药材的兰沟新村村民焦召平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到。焦召平告诉记者,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们一家9口人住在4间有裂缝的土坯房里,一到下雨天可谓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且还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现如今,他们一家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住进了新房子,自来水就在厨房,孩子上学也很方便,她和家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真的是太高兴了,说起新旧村的对比,焦召平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她高兴地带记者参观了家里的新房子,客厅、卧室、厨房、阳台、卫生间一应俱全,整个院落干净整齐。

桦林镇上沟村、陈咀村、郝山村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困难,扶贫成本较高,群众搬迁意愿强烈,为彻底改变生活环境,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经村民申请、村级评议公示、镇级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将3个村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2016年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桦林镇郝山、上沟、陈咀3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于2016年启动建设,占地面积55.15亩,新建安置房70套,共搬迁安置郝山、上沟、陈咀3个贫困村5个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337人,其中,郝山村13户62人,上沟村30户146人,陈咀村27户129人。和焦召平家一样,武山县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群众都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新建文化广场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全面建成,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异地搬迁好政策,安居乐业谋幸福”正如文化墙上所写的,武山县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认真谋划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建成“扶贫车间”,吸收18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2200元以上;返乡能人陈元忠流转土地600亩建设农业产业园,吸收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积极发展以冬花、柴胡、党参等为主的中药村750亩,亩均增收4000元;足额落实公益性岗位、低保救助等惠民政策;光伏扶贫为70户搬迁户每户分红3000元,为3个贫困村每村分红1.5万元,通过多渠道努力,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本报记者杨璟

提起甘谷,怎么也绕不过一个“商”字。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谷商贸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供求规律、价格杠杆来规划和引导,市场逐渐活跃、商品日益丰富,结束了商品短缺、供应不足的紧缺时代。甘谷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已由单一的吃、穿、住消费,逐渐转变为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品的拥有;从过去简单的吃饱、穿暖到现在的吃好、用好、生活好,人们追求的已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背后,正是全县商贸业发展的变革之路。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甘谷县的商业业态也是百花齐放。改革开放初期,基本都是百货大楼等为数不多单一的百货店和副食店。如今,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专卖店、仓储店、特许加盟店、连锁店、便利店、折扣店、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商业街、电子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2.4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5.02亿元。建成市场53个,发展各类经营主体17500多户,构建了以甘谷物流园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为骨干、农家店为触角,覆盖城乡、快速流通的商贸网络,实现了传统商旅重镇向陇东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大转变。”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全国供销e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通过‘互联网+’和\‘O2O’模式,新建县级供销电子商务平台1060平方米,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5个,建成村级电子商务点195个,2016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5638万元。”

说起甘谷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得不提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甘谷)物流中心建设。该项目占地2488亩,规划建筑面积213.7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3亿元。甘谷物流中心的建设,为甘谷百姓提供了一个环境优质、产业完善的商贸环境。

物流中心一销售店的售货员黄丽娟在这已经营了四年的家具生意,她告诉记者:“甘谷这一带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以前我们就在县城中心做家电生意,经营了十多年,生意也挺好。”

甘谷物流中心管委会副主任王春阳介绍,物流中心的建设意在打造集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农资农具、建材家居等业务为一体,具备仓储、运输、包装、交易、加工等综合处理能力的示范型物流园区,最终使甘谷联合天水、陇南等城市成为“西部重要的物流园区”和“中国重要的物流基地”,实现再造古丝绸之路商贸物流重镇的目标。

甘谷,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厚重;甘谷,将借助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腾飞。

武山宁远生态园美景如画

漂亮的新农村洋房

秦安:一颗蜜桃绘就百姓致富路

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本报记者胡丽霞

初冬的秦安县刘坪镇万亩桃园,一株株剪裁得像盆景似的枝条遒劲有力,枝条上,间距平均的粉红色包蕾正在为来年的绽放和丰收做着充足的准备。

刘坪镇周湾村村民歹福正在自己桃园里剪枝,只见剪刀在他手中娴熟得上下翻飞,多余的枝条应声而下,不一会,一棵长势杂乱的桃树便在他的手下变成了一棵形态优美,枝条匀称的“盆景”。

40年前,歹福刚满22岁,没钱上学的他早早就在家务农,然而贫瘠的土地加上十年九旱的天气,种的小麦、玉米等庄稼十有八九收成不好,吃饱尚成问题,更别说要脱贫致富了。80年代初,村里开始有人种植果树,一些头脑灵活的人还将多余的果子换成了钱,心眼活泛的歹福觉得这是件好事情,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把家里仅有的5亩地,一半种上了苹果和桃,并开始四处找人学习种植果树的技术。三年后,他种的果树大丰收,然而没有市场,没有道路,第一年的桃子基本都坏掉了。这些年,县上集中镇上的果树,建立了刘坪万亩果园示范点,实行规模化经营,歹福不仅将家里五亩地全部种上桃树,而且还承包了周围村民的地,成了当地的种植能手。果树改变了歹福的生活,让他从一穷二白到现在住着新房、开着轿车,用他的话说“以前穷的叮当响,现在生活甜如蜜桃。”

歹福的40年蜜桃种植史也是秦安40年改革开放林果发展史。秦安县果业局副局长歹福江告诉记者,从70年代开始,秦安农户就开始零星种植果树,到1987年底,全县水果总面积10.45万亩,总产量0.92万吨,总产值约550万元左右。近年来,县上调整结构,优化品种,做强做大果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至2018年底,全县林果总面积达到90.93万亩,林果总产量80.23万吨,年产值33.34亿元,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苹果标准园30个,蜜桃标准园2个,花椒标准园3个。

张新院的新房坐落在刘坪万亩果园的旁边,沿着水泥路我们走进了张新院的新房,崭新的平顶砖房,窗明几净,屋子里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张新院的爱人打扮得很时尚,说起40年前第一次嫁进这个家,她第一感觉就是“太穷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晴天漏风,雨天漏雨,吃的也只有粗粮,甚至连蔬菜都少见,更别说吃水果了。现在自家种了六亩桃,有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管护,统一的销售,一年除了孩子们外出务工的钱,仅果树就收入五六万。不仅如此,去年在天津市的援建下,村上成立了周湾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村上一大半的苹果都通过网络销往了全国。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单一的桃到苹果、梨、杏、李子、花椒等多品种发展,从肩挑车拉到网络化销售,从果品生产到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发展,秦安的蜜桃早已驰名全国,秦安县也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桃之乡、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

如今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勇于创新的秦安人再次结合“三变”改革以及“互联网+”,探索出了“三变”+林果产业+果园劳务、“三变”+果品贮藏加工+电子商务+林果产业、“三变”+林果产业+技术有偿服务等一系列模式,秦安蜜桃再一次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姿态遍植世界。

张家川:上磨小学的变迁

□本报记者胡丽霞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但对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教育发展而言,这4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改革,基层学校的变化之大,令人惊叹。12月1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张家川县上磨小学,聆听这里的老教师对40年教育发展变化的亲历和感言。

今年54岁的马菊香已在上磨小学工作三十多年,她说:“自己亲眼目睹了上磨小学的发展,见证了40年来张家川民族教育的巨变。”

马菊香指着现在的校址说:“这里原来是张家川的钢厂,地上经常有各种砖头石块,高低不平,一下雨,孩子们根本没法行走,上体育课前经常先要挖地平整后才能进行。”“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马菊香最为感慨的就是这40年校舍的变化。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她依然记忆犹新,“现在学校的环境像花园一样,桌椅都是可升降的。我们小时候用的桌子都是用土堆起来,然后拿秫秸搭在上面,秫秸上再抹上泥当桌面,就连上学的凳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

马菊香回忆说,刚开始任教的时候,每晚都要熬夜手写教案,还要制作上课用的简陋教具。她说:“原先讲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每次上完课,满身的粉笔灰。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现在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和投影仪,同时还有电子教学的专门教室和电子白板。老师们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得都非常好,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马菊香介绍,40年来,上磨小学的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老师们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精神传承始终。上世纪80年代,学校校舍简陋,冬天特别冷,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受寒挨冻,老师们每天都早早到校,亲自为学生们生炉子。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是每位老师都尽职尽责。老师就像家长一样,一边教学,一边把孩子们在校生活安排好,使孩子们不但能健康成长,学习也非常愉快。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老一辈教师身上留下的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年轻一代教师的影响却历久弥新。上磨小学青年教师马健雄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学校良好的环境让我切身感受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老教师们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对青年教师潜移默化的关心与帮助,让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更是我们应该用一生去践行的使命。”

4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长,也为张家川农村基层教育的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该校校长马玉忠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校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上磨小学已经由最初的五六间教室,发展到现在拥有占地9805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由最初的师生一起搬砖盖校舍到现在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如今,走进上磨小学,看到的是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草坪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

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桑巨变。上磨小学的变迁只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张家川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张家川教育事业也会继续发生喜人变化,取得新的喜人成绩。

新闻推荐

甘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开展道路环境综合整治

本报甘谷讯【记者裴婷婷】为保障辖区冬季道路交通有序安全,解决城区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连日来,甘谷...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