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系列报道之二十五:甘谷篇·十甲坪 从借房住到住洋楼
□本报记者陈义宏
“五坪模式”
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从甘谷县磐安镇西行2公里,向北跨过渭河大桥,十甲坪村就出现在眼前。一排排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房,道路两边崭新的路灯,紧挨着楼房的一个个蔬菜大棚,让这个河畔的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十甲坪早先引人关注,缘于“五坪模式”。磐安镇的谢家坪、李家坪、裴家坪、五甲坪和十甲坪五个行政村地处渭河北岸,光照、土质、水分等条件相近,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年多茬的蔬菜生产模式,亩产蔬菜可达1万公斤,效益可观。因为这五个村庄都有一个“坪”字,2012年磐安镇在总结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时简称为“五坪模式”。
“五坪模式”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独立界限,将五个村整合起来实施蔬菜产业发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益。11月27日,据磐安镇政法书记李亮介绍,目前十甲坪的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中,主导产业仍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特色菜种主要有春萝卜、西红柿、辣椒、甘蓝、菜花等,形成了以特色菜为主,多品种布局、四季合理搭配的生产格局,现有竹架、钢架大棚共计1500余座750亩,户均1.72亩。2018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较上年度增长500元。
“三社合一”带来的改变
2015年11月,十甲坪村启动了“三社合一”改革工作。全面整合了供销社、扶贫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合并组建成立了农民供销互助合作社,建成了“两点五队一园一院”。“两点”就是指金融便民服务点、电子商务服务点;“五队”指的是农机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环境保洁队、农产品营销队、综合治理队;“一园”即幼儿园;“一院”即互助老人幸福院。对于“三社合一”带来的变化,十甲坪村委会主任张忠永总结了三句话:钱多了,环境好了,生活有保障了。
张忠永说,借助“三社合一”改革工作,十甲坪在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同时,进行了农技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使村民收入持续增加。与此同时,通过实施一事一议巷道硬化项目及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组道路通水泥路、村内巷道基本硬化。在往年道路硬化的基础上,今年又硬化村组道路7条2.5公里,新建广场一处8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医疗保障方面,目前十甲坪已有卫生室2个,其中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个,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分设,为村民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同时,村民基本医疗参保2023人,参保率达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患病人口均享受了相关政策。
40年前借房住
40年后住洋房
在十甲坪,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2013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村上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的“四统一”原则,建设了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级活动场所、健身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目前已完成42户、户均147平方米的住宅。
在这42户村民中,张立明的经历清晰地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张立明今年65岁,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按照当地的习俗,先结婚的先分家,40年前他分家出来的时候,没有住的房子,于是就借了邻居家的一间土房居住。一年多以后,因为主人家要用,他只好又另借地方。这样借房住的日子维持了四五年,才攒了些钱盖了几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当时想,只要有自己的房子,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能想象有一天会住上小洋楼。
张立明说,搬进新家的那天,他从一楼走到二楼,又从二楼转到一楼;从客厅走到餐厅,再从厨房走到卧室,每一个房间,他都仔细看了好长时间,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梦中。
下午五点多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张立明家门前突然喧闹起来。汽车的喇叭声,大人的交谈声,孩子的嬉闹声连成一片。站在张立明家窗前望去,看见陆续有小车停在楼房前,原来是学生放了学。张立明说,农闲的时候,不少家长都会开车接送孩子,下午放学时,就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
冬天的暖阳洒在十甲坪崭新的楼房上,洒在一辆辆小车上,也洒在从车中出来的每一个人身上,让这个渭河畔的美丽村庄如诗如画。曾经借房住的张立明,如今站在小洋楼的窗前,望着窗外的美丽景象,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漂亮的房子,门前停放的车子,放学坐车回家的孩子,构成了十甲坪村美丽祥和的图景。
◥村子边缘所剩不多的土坏房,都已在改建或拆除计划之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郁】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本...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