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场长的环保“养牛经”

天水晚报 2018-07-31 10:46 大字

走在甘谷县新兴镇三合村的河湾地里,水泥硬化的农路两旁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柳树,阵阵凉风吹来,田野里盛开的月季花迎风招展,散发出淡雅的幽香。

“欢迎来到三合村奶牛养殖场,快进来吧!”听着女主人热情的招呼声,笔者纳闷不已,整洁的房舍、清新的空气,到处绿树葱茏、鲜花宜人,怎么可能是养殖场呢?

这时,耳边传来几声“哞…哞…”的牛叫声。难道这真是一个养殖场?

当被询问起为什么养牛场里空气如此清新时,养殖场场长田芳琴介绍说,刚兴办养牛场的时候,她一次性购进了200多头奶牛,为了循环利用,奶牛每天产的粪便直接运到了邻近的苹果园里。由于未经任何处理,粪便味大、生虫等问题接踵而至,牛粪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还影响了周边环境。

从这起,田芳琴便开始思索如何让牛场既良性发展,又不污染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咨询有关专家后,她找到了一条养牛与发展果园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田芳琴联系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在2014年对该养殖基地做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个人投资160多万元,采购设备,兴建污水池、化粪池、沉淀池等场地。投入这么多钱,她曾被同行笑话过,但她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此,甘谷县第一个生态环保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诞生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高标准、规模化的现代化养牛场成立了,可缺乏经验的田芳琴遭遇了养殖瓶颈。早配种早得益的错误思想和青粗饲料搭配不均,有啥喂啥,在夏秋青草季节几乎只喂青草而不喂干草、秸秆,而到了冬春季又只喂秸秆,导致奶牛产奶量不足;犊牛出生后用小桶为犊牛哺乳,结果出现消化不良和下痢现象,没啥养殖经验的田芳琴被搞得焦头烂额,连续两年没有见到半分收益,田芳琴几乎想要放弃了。

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田芳琴振作起来,总结经验,利用闲余时间,奔走于银川、内蒙等10多家大型养牛场,学习养殖经验;同时,还养成了一有时间就看书、上网自我“充电”的学习习惯。

第三年,田芳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牛场开始转亏为赢。新生的牛犊,充足的牛奶,找上门的订单……她的牛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的她并没有满足眼前的小利,而是乘势而上,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奶牛养殖从100头增加到320多头,成为附近出了名的“养牛能手”。

“个人富起来不算富,还要把乡亲们带动起来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田芳琴说到做到。

2014年,素不相识的西坪镇农民老薛打算发展奶牛养殖,到她的牛场来买牛。由于当时没有临产的母牛,热心的她不计报酬,带着老薛去了银川,帮他精心挑选了5头临产母牛,后来在产牛时,老薛没有养牛经验,母牛生产后导致感染。

田芳琴得知此事后,带着碘酒、缩宫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跑到40多公里外的老薛家,为已生产的母牛清理伤口、打破伤风针,及时挽回了老薛的损失。像这样帮助奶牛养殖户购买奶牛、提供技术支持、联系销路的事,在田芳琴来说不胜枚举。

“我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成立奶牛养殖协会,把奶牛养殖搞成一个产业链,带动更多的人通过养殖脱贫致富。”谈及今后的打算,田芳琴对奶牛养殖的“钱途”信心满满。

据悉,田芳琴在三合村创办的生态养牛场共计投资580多万元,存栏160多头品质上佳的荷斯坦奶牛,带动周边多个县的农户发展养牛业。每到用人高峰期,她的养殖场每天务工人员不少于30人。

(通讯员 刘东亮)

新闻推荐

水清岸绿 鲜花争艳 延安市延河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王家坪河道治理效果本报记者王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延河王家坪彩虹桥上下游周围有5座莲花池,池...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