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蜀姓氏籍贯探源
□张梓林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主编,中国楹联学会编纂的《清联三百副》正式出版,清道光进士、吏部主事吴可读先生题甘谷石作子墓联“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入编。该书收录清朝155位联家302副楹联,代表了清联的最高水平。入编该书的甘肃籍人士只有2人,另一人为皋兰人刘尔炘。
石作子,即石作蜀,甘谷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清代《伏羌县志》巩志、周志都有记载,名列人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石作蜀,字子明”唐赠石邑伯,宋封成纪侯。关于石姓,据相关研究,共有十五个源出:
源出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源出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次出使卫国、齐国。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源出四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
源出五
源于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六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七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八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九
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一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十五
源于李姓改姓而来,属于避祸改姓为石氏。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既有石姓,又有石作这个复姓。两者各有本源,互无联系。后来作谱,妄攀名人之风大兴,故有牵强附会,混为一谈之说。我们不可不详加辨别。甘谷石作蜀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根据山东曲阜孔庙内有关石作蜀的典籍和牌位记载有:石作氏,名蜀,字子明。春秋末年秦国人。《阙里志》注云秦之成纪人。先贤石作子蜀之牌位。从中国古代复姓大全里我们也可以找到石作这个复姓。清朱彝尊(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曝书亭集卷五十六)也有“石作子蜀字子明”的记载。《续资治通鉴》中有“石作氏,字子明”的记载。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中也有石作子的记载。(胡君复,江苏省武进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于清朝末年出生,民国初年曾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著有《古今联语汇选初集》、《古今联语汇选二集》、《古今联语汇选三集》、《古今联语汇选四集》、《古今联语汇选补集》等联著,是近代规模最大的联语集成本,对保存楹联和书法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古今联语汇选》中并且有“原跋:石作子,名蜀,墓在伏羌。又有秦壤、壤驷赤,孔门七十二贤,秦得三人焉!墓今荒废不堪,略存基址。生斯地,官斯地,责也可无意乎。”的记载。明代郭子章的《圣门人物志》中也是石作子蜀。《孔子文化大典》中这样记载“孔子弟子。春秋末年秦国人。复姓石作,名蜀,字子明。生卒年不详,事迹亦不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郈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成纪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为先贤石子,清又改称为先贤石作子。”全国各地的古方志在孔门弟子里也称之为石作子。
吴可读在清道光年间任伏羌教谕时,撰《石作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子七十二徒,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有石子祠联及墓联,祠联曰:“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墓联为“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
关于石作子的籍贯本来不是问题,前面在谈到他的复姓问题时已经有所提及。宋高宗赵构作《石子赞》曰:“宣德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元代礼部侍郎乔宗亮奉皇帝之命撰赞:“昔在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而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此道久视,彼美长存”。扬名里门,说明他学成返里,名声大噪。以地进爵,即以其出生地的名称加爵位,说明他生于天水辖区甘谷。宋元朝廷对先贤加官进爵必有所依,考据审慎。清代《山东巨野石氏家谱》所载“携家返鲁”、《山东长山石氏世谱》所载“至暂祖避宁喜之乱(前546年)逃于甘肃武威,生子石作蜀。”这些谱牒记录显然与史料记载、民间传闻和实物印证几方面的考据出入甚大。孔庙典籍和牌位;宋元朝廷赞辞;历代《伏羌县志》;清乾隆成都范安仁的《石子故里》诗作;清代进士刘尔炘的石作子祠联;清代进士吴可读的石作子墓联祠联,都足以证明石作子的籍贯。此处毋庸再辩。石作子清代墓祠的见证者吴可读那副名联已经随着《清联三百副》走向全国,相信更能掀起对这位孔门贤人的敬仰和研究,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特约记者刘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甘谷县安远镇老庄村的果园里,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少农田都没人种。现在种田又吃香了,连撂荒地都栽植了苹果树苗。...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