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一演艺公司主动出击求发展

张掖日报 2014-12-30 09:37 大字

市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走上了一条转企改制、深入乡村、开拓市场的剧团改革之路,从而使改制后的演艺公司在送戏下乡服务基层中活了起来

本报记者陈海实习生成晖

日前,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职人员冒着冬日的寒冷,分别赶赴临泽县倪家营、板桥、平川、蓼泉、沙河、鸭暖、新华7个乡镇为基层群众献上《窦娥冤》、《铡美案》、《忠报国》、《双官诰》、《大辕门》等经典秦腔剧目,受到群众欢迎。这是该演艺公司自2012年改制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积极主动联系,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的一个例证。

在成长中繁华

七一秦腔剧团建团六十多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创作排演了上百部优秀传统剧目,培养了一批在西北五省区颇有影响的演员,并在艺术精品创作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秦剧《思补情》、《黄土情》和大型历史秦剧《西域情》,被甘肃省戏剧界誉为“三情现象”,均荣获“敦煌文艺奖”、省级调演大奖和西北五省区“太阳”杯大赛金奖。《西域情》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被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现场直播。2000年以来,剧团继续拼搏,连续创作,移植上演了大型现代户剧《桃花红》、大型方言话剧《是谁害了他们》、大型历史秦剧《牡丹亭》,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2001至2008年以来参加中国秦腔艺术节、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大赛、全省小戏小品大赛、全省生角旦角大赛、新创剧目调演等各项赛事,获红梅大奖一二三等奖共130个奖项。2009年参加甘肃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新创剧目调演,创作的大型现代秦剧《为了天边那片绿》获新创剧目一等奖。

在转折中奋勇

2012年5月,根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的相关要求,原七一秦腔剧团改制为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同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修建张掖大剧院的要求,将七一剧团演艺公司原大、小剧场及临街商铺进行拆除,同时也拆除了排练场地及道具库房。公司领导多方筹措资金,更换服装、道具、幕布、乐器等演艺设备,并将原剧团锅炉房拆除,充分利用废弃场地建成建筑面积654.82平方米,集演艺、排练、库房为一体的演艺中心,不仅解决了公司排练、演出和库房问题,也为市区秦腔爱好者过一把戏瘾提供了场地。

为了激发现有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公司返聘部分退休业务骨干,恢复、整理、排练了传统经典剧目20出、折子戏40多个,先后赴民乐、甘州、临泽各乡镇、村、社演出。并尝试拓宽外地演出市场,于2012年10月赴天水甘谷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演出。随着业务工作的逐步开展,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公司全体职工逐步放下包袱,正视现实,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关注公司困境与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增强,演出工作基本步入常态,至2013年12月底共演出148场次。

在坚守中活跃

面对传统剧目经济效益低迷,公司人员短缺、资金不足等困难,改制后的七一剧团演艺公司主动出击,积极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艺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今年上半年,演艺公司组织全体演职人员,先后赴民乐县六坝镇王官村、南古镇城东村、城南村、杨仿村,甘州区甘浚镇甘浚村、大满镇拾信村等演出。截止11月底,演艺公司共演出79场次,其中农村演出67场,城区演出12场。

日前,演艺公司在临泽各乡镇开展了“文化惠民”演出,拉开了今冬文化下乡活动的帷幕。“随着冬季农闲时节的到来,送戏下乡活动陆续开始。近期,公司还将赴高台各乡镇为群众送去经典的传统秦腔剧目。”演艺公司办公室主任安自新告诉记者,虽然冬季天气寒冷,农村的演出场地都是露天舞台,拉道具、装舞台、挂幕布等准备工作做起来很辛苦,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戏服化妆、演出很容易感冒,但个个都激情满怀,精神抖擞,一上台都活了起来。

他们转变了身份,走向了市场,但始终坚守着传统文化阵地,涂着厚重的脂粉、画着繁琐的脸谱、穿着单薄的戏服、操着冰冷的道具,用清亮圆润的嗓子,吼出雄浑和高亢,他们的“吼声”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秦腔的种子种在了老百姓的心中,也使改制后的演艺公司在送戏下乡服务基层中活了起来!

新闻推荐

收到“爱心礼物”

12月21日,甘谷县谢家湾乡永丰明天小学的200多名小学生们脸上充满了笑容。由省工商联汽摩配件商会组织商户捐赠的价值5万元的电脑和体育用品,送到了学校。据介绍,甘肃省...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