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谷:农业大县的华丽转身本报记者 席国平

天水日报 2013-11-12 08:32 大字

“牛耕杠,种夏田;夏田黄,担上场;连枷打,簸箕扬;一扬扬了七八装……”一曲高亢的劳动号子,不仅是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远古抒怀,也是一个农业大县的激情格调:无论生产条件、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即使遍布在甘谷县大小村落的“耕读第”门匾都寓意着这里生生不息的有关“农业王国”的夙愿追求和命运承载。

“产业化”发展之路

甘谷县因渭河水的滋育和朱圉山的护佑,农业氛围和农业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今年,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09.4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6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01万亩;油料作物8.79万亩,中药材5.5万亩,仅蔬菜单项总产量达62.31万吨,总产值6.51亿元。

“种地为肚圆,养猪为过年,种菜只为换点油盐钱。”这是以往农业生产的诙谐式写照。如今,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却是节节攀高的产值和日渐凸显的效益,农村人靠天吃饭,依地而生的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目前,甘谷县农民仅蔬菜收入就占人均纯收入3325元的30%,蔬菜主产区已超过1800元。

是什么改变了这种现状?甘谷县农业局局长蒋绪益肯定地说:“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转型改变了农民的命运。”他接着说:“目前,甘谷以特色蔬菜、无公害蔬菜、设施蔬菜为主的生产基地11处17.8万亩,已经形成了主产区精细菜、河谷地设施菜、浅山区旱作菜、南后山冷凉菜的四大种植板块;形成了“一村一品”规模化发展186个;拥有辣椒等6个绿色认证产品和1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拥有5个国家注册蔬菜商标,甘谷线椒还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因为产业化的发展,甘谷县被命名为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韭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

“革新化”发展之路

在甘谷县,有一项农业技术在全国广泛推行,这就是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甘谷模式”的小麦覆土穴播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是甘谷县西北部极度干旱地区的群众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各种技术探索、反复实践,总结出的“全膜覆盖、膜上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技术。

“以前种露地小麦一年耕三遍,现在种铺膜小麦三年耕一遍;以前种地膜小麦,放苗躬身一个月,累得直不起腰身,现在膜上覆土后只是在田间转转看看;以前干旱就绝收,今年如此干旱,我的7亩地收成至少减少一半以上的损失……”大石乡火石屲村70多岁的杨碎裕老人细说起了山区小麦种植的变迁和对比。

旱作农业技术在甘谷发生“革命性”的创新,不仅改写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枯焦命运,而且省工、节本、保墒、增产,真正让山区农民种上了安心地、保障地。

今年,全县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种植22.78万亩,地膜小麦16.12万亩,完成全膜覆土穴播小麦15.89万亩,而作为严重干旱山区的安远、大石、礼辛等6个乡镇基本上实现了地膜覆土种植全覆盖,真正为山区农民种上了放心粮,安心粮。

“现代化”发展之路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现场会在甘谷召开;秋季覆膜现场会在甘谷召开;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场会在甘谷召开……

近日,又一个喜讯传遍了甘谷县的城乡南北——甘谷农民有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果说装备的现代化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那么科技的现代化让农业不再重复传统的“四季歌”,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是今年甘谷县又打出的一张农业“增收牌”。

记者在磐安镇五坪设施蔬菜基地看到:一座座连体现代化“无立柱”钢架大棚横跨在万亩平畴之上,阳光直射着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全自动升降卷轴、自动喷洒装置……

天下之本,农业为重。近年来,甘谷县坚持在蔬菜产业、旱作农业、农村沼气等农业农村领域的产业化、革新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格局,在加快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四季生产和周年供应,在甘谷县磐安、新兴等乡镇的60余村已成为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样板。

新闻推荐

11月18日,甘谷县农民正在

...

甘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