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山深处党旗红 ——记甘谷县古坡乡抢险救灾先进事迹本报记者 令文慧

天水日报 2013-08-27 08:33 大字

古坡是甘谷县东南部的旅游之乡和避暑胜地。7月21日下午3时许,忙碌的村民正挥汗如雨收获庄稼;成群结队的游客赶往美丽的草原消暑纳凉,一切看起来安逸祥和。

然而,下午3时3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改变了这一切!

7月21日古坡乡紧急会议记录簿上写道:“当前会议和常规工作立即终止,全乡进入‘备战待命\’状态:第一,马上启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第二,办公室人员分组分头电话通知各驻村干部,清点下地的群众,紧急组织精壮村民成立救援队(速度要快)。第三,全体乡村干部成立三支紧急救援队,自带工具:一分队赶赴草原旅游区救援被困游客,二分队前往河流周边及山体滚石危险区域巡查排摸险情,三分队就地待命。”会议记录上出席领导一栏仅用了一个词语——党政班子,参会人员一栏也用了一个词语——全体干部。不足300字的会议记录里没有议程、没有虚套,寥寥数语间看到的是最真最急和最切。会议记录员潦草的字迹不是因为浮躁和慌张,而是古坡乡在临危召开的会议中争夺时间和速度的诤言和见证。

7月21日下午5时,一分队队长汇报,所有游客已经安全转移,人员车辆安全到达城区;深岘子村的文书汇报,有一户群众房屋因滑坡出现裂缝;下午6时,杨家坪驻村干部汇报,该村所辖杨家坪组有一户房屋倒塌,群众提前转移,还有一户正在转移当中;步湾组有一户常年有病的老夫妇在救援途中房屋倒塌,人员安全,因路途较远,加之雨势较猛,请求乡政府派人增援;7月26日凌晨2时,沟门村驻村干部汇报:山体滑坡,3户农家淹没,由于提前防范,有一户房屋倒塌,村民已经安全转移……

电话铃声一波接着一波,灾情报告一条接着一条,古坡乡党政办公室犹如战场后方指挥所,高悬着地图、分析着灾情、商量着计策,紧张气氛犹如“大敌压境”般肃穆。办公室里不时会传出几声呼喊:“救人!先救人!”“什么,不同意?党员干部硬背出来!放弃财物,赶快转移!”一盏明灯之下,留守乡上负责指挥的班子成员时而分头部署工作,时而召开短会沟通意见,又突然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继而又达成共识……一线的每一个情况进展,每一次灾情报告,每一次群众转移,都牵动着乡党委和乡政府一班人的心。

漆黑夜色弥漫下的古坡,一场不见炮火的战争正在上演,人们正和大自然进行着一场生与死的角逐。

古坡乡地貌复杂,多砂石少黏土,厚实的植被面临瓢泼大雨,已然起不到一点保护作用,加之沟壑重生,山高险峻,很多山间道路在雨水的冲击下不复存在。乡村干部们拄着拐杖,打着手电筒排查动员,背着年老体弱的村民往安全地带转移。

古坡乡共有12个行政村2397户10589人,全乡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有些自然组仅有3至4户人家,但灾难发生的特殊时期,一户也不能落下,这给抢险救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乡党委、乡政府部署,不能坐车就骑车,不能骑车就步行,步行太慢就跑步。“一定要在可能发生灾难的前期进行全面的摸排和村民转移,领导班子成员分头行动”——这是古坡乡党委和乡政府的一道“铁命令”。仅10天的时间,古坡乡救灾人员行走路程累计超过2000公里。陡峭的崇山峻岭间,一面面鲜艳的党员突击队、青年抢险队的旗帜忽而在谷底摇曳,忽而在峰顶招展,一支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队伍在村落间来回奔波。古坡乡群众连日来最深的感触就是:灾难无情,人有依靠。

杨家坪、沟门、深岘子等几个十分偏僻的村落,暴雨一次又一次地冲垮了桥面、冲毁了道路,而抢险救灾队伍一次又一次地抢修了通道。据统计,古坡乡突击队先后抢修古坡河沿岸便桥11座,重新开辟便道23条。这是一种信念,这是一种坚持,这更是古坡乡党政班子指挥下的一支铁打的硬汉队伍。

句俗说:遇河搭桥,逢山开路。古坡乡突击队像长征路上的先锋部队,急在百姓之前,忧在百姓之前,做在百姓之前。正因为如此,受到暴雨袭击、地震影响双重叠加灾情的冲击,古坡乡不仅没有发生1例人员伤亡,在紧要关头先后有11名群众从“鬼门关”逃生。

在沟门村李家庄组受灾安置点,36户转移群众在这里安居。而乡党委、乡政府再次研究当前工作。考虑到一家两代或三代人的生活起居,实行“一户两居(一顶帐篷,一个房间)”制,考虑到受灾群众的思想和心理恐慌,实行“一户三员(一名医生、一名警务、一名干部)”制,考虑到受灾较轻的村落防止出现新的灾情,实行“一村四员(一名气象观测员、一名灾情排查员、一名灾情统计员、一名信息联络员)”制……

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点点滴滴为百姓解忧。随着灾情的变化,古坡乡调整新的工作方法:主要领导牵头,各包片领导分工负责,所有干部坚守岗位,确保各类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各个险段有人值守,各个重点户有人负责,形成上下联动、快速高效的预警救援体系;继续做好道路、通信、电力的顺畅保障,对水毁塌方路段及时清运,确保主干道通畅、供电正常;做好受灾户的临时安置和情绪疏导,积极想办法对无法居住的农户采取投靠亲友或到左邻右舍暂时居住,积极鼓励受灾户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继续做好抗大汛、防大灾的准备,坚持每天进行督查,尽最大财力购置一些应急物资……

新闻推荐

甘谷项目建设乘势突围本报记者席国平

秋时雨连绵,水雾状奇观。人们悄然发现,一座漫漶着历史古迹、演绎着文化传承,诉说着古冀文明的水上公园映入眼帘:湖水倒映着轻盈的舞姿,小桥承载着徜徉的脚步,绿树、红花、汉白玉石栏等相映成趣,...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