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思路一变天地宽 ——甘谷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掠影程喜明 特约记者 史载

天水日报 2013-05-24 14:23 大字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地方因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而深感压力巨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甘谷县独辟蹊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将人口资源劣势转化为优势,近几年每年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3万人(次),年创收11亿元,今年前4月,劳务收入已突破5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甘谷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转变观念创天下

“一个月过年,两个月忙田,九个月没事干。”这是曾经的甘谷农民的真实写照。就在大部分农民还守着穷家过紧日子的时候,一部分有远见的人走出家门,到兰州、天水或家门口的甘谷县城从事建筑等工作。八里湾乡中岔村的魏让善原本生活过得紧紧巴巴,1980年外出打工,仅用5年时间就娶上了媳妇,还清了债务,而今他家已有了小汽车,在甘谷县城购置了房产。在甘谷像魏让善这样的“冒尖户”至少有1万多户。他们还用劳务经济收入反哺农业,促进经济发展。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有4000余外出务工者投资2000多万元,集资办学,修桥修路,开发旅游,为促进甘谷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江南北建基地

甘谷是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近年来,全县年输转劳动力都在13万人(次)左右,怎样才能保证他们出门有活干,回家有收入,甘谷县经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步致富能人带动、龙头企业支撑、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的好棋,破解了这个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六峰镇牛兵周带头在兰州搞建筑,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的劳务大户,在他的带动下,六峰镇在兰州等10多个城市组织了建筑队20多个,输出剩余劳动力近万人。该县还先后在新疆、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省级劳务基地10多个,有组织输转劳动力5万多人。全县形成了工程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劳务输转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

铁杆庄稼小康梦

穷则思变的甘谷农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影子”。仅广东东莞,深圳的50多个工厂里就有甘谷员工近万人,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左右。

由于劳务经济开花结果,如今在甘谷农村,新瓦房、小楼房取代了土坯房,小汽车、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甘谷农民的小康梦已一步步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借得东风力绘出满园春 ——甘谷县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发展走笔本报记者王晓馨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甘谷县六峰工业园区,呈现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大批项目或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企业二期投资建设步伐加快。放眼甘谷,一批批大企业、大品牌产业转移项目自东部发达...

甘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