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流转土地建果园 农民致富喜连连 ——甘谷县大像山镇杨赵村采访小记

天水日报 2011-09-17 15:39 大字

□记者宋耀杰杨焕周

许连贵王晓馨

九月,收获的季节,在甘谷大像山镇杨赵村的苹果园里,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农民们提着塑料桶穿行于苹果树之间,忙着摘苹果、分苹果;商贩们则小心翼翼地将分好的一箱箱苹果转到车上,随着引擎的轰鸣驶向远方。

村民蔺金香正蹲在苹果树下分苹果,时不时地和旁边的姐妹聊几句,传来一阵阵笑声。记者也忍不住蹲在她们身边凑起热闹,闲谈几句,“我们家一共三亩地,以前都是种玉米,种地累倒不说,收成还少,每亩地只能卖700元左右。2005年我们将家里的三分土地进行了流转,其余的土地种些茄子等蔬菜,现在每年除卖菜的收入外,还能收取土地流转的租金,再加上农忙时来园区打工,一年下来能赚1万多元。”蔺金香毫不掩饰地向记者晒起她的“幸福帐”。

年近50的张岳荣便是这片果园的老板,面对记者,他这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商人”却略显腼腆,张岳荣说,以前他做过10多年的苹果经销商,由于收苹果没有实现产业化,一年比一年难,他就想由卖转种。2005年他从老家八里湾乡到杨赵村和魏智、王想成共三人承包了350亩地,陆陆续续投入近500万种起了富士和首红苹果。“2007年我的苹果园亩产就达到了5000斤,现在稳产在6000斤左右,去年就将投入全部收回了。”张岳荣指着身后的苹果园满脸喜悦地说:“今年不仅是个丰收年,而且苹果的价格也很可观,个儿大又匀称的每斤能批发5元,一般的批发价也在3元左右,除了支付农民每亩地1000元的租金和各种费用外,每亩地毛利润达到了2万元。”说着说着他到苹果堆旁拿起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捧在手里说:“这个足有一斤重。在北京能卖到20元一斤,如果商贩们不早点来,都抢不上这里的苹果。”

不论是农民蔺金香还是“老板”张岳荣等,他们只是甘谷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致富的一个缩影。

甘谷县果业局副局长蒋旭明告诉记者,近年来,甘谷县积极引导有经济实力的个体业主采取土地流转的办法,进行规模建园。目前已有25000多亩农村土地实现流转建园,六峰镇石滩、觉皇寺区域等4个连片千亩以上的果园基地建设,不仅使分散的土地得到了合理有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甘谷县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催化剂”,也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

采访结束了,但绿色的果园,红红的苹果,忙碌的农民仍在脑际盘旋,我们能够感受到,渭水两岸农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新闻推荐

流淌的希望

□记者杨璟罗双红水,生命之源。水利,农业的命脉。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甘谷县六峰镇,只见一条条新开挖的引水渠宛如“玉带”蜿蜒伸向农田,新建的“动脉”干渠穿越山野,伸入到田间……...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