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了产业富了村民,新泰北流泉村 村子怎么建,群众说了算

大众日报 2020-12-27 09:55 大字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本报通讯员 李宝奎

初冬的北流泉,水流潺潺,山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然而早年间,这里是出了名的乱,乱到连一盘像样的石碾都安不成,群众压碾往往要跑几里路,怨气很大。

转机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拉开了新泰市这个小山村“蝶变”的序幕。

新班子刚上任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村里大门天天敞开,村‘两委’干部轮流坐班,群众有事随时来。”村党支部书记高伟说,15年来雷打不动,渐渐地村“两委”大院人气旺了,群众的心气顺了。

当时,村里真正的难题就是账目不清。他们用一周时间一笔一笔梳理核实账目,为了化解村民的疑虑,村“两委”成员从自己的亲戚清起,从党员清起,从难度最大的户清起,一户不落、一分不少,2个月时间清理欠账14万余元。多年的旧账清了,群众的抱怨没了,村庄的稳定有了保障。

处理完旧账,村党支部又将促进村级发展提上了日程。2010年,村党支部顺应民意、抢抓机遇,下决心利用山前荒岭地建新村。

从规划、建设到搬迁入住,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建不建群众说了算、搬不搬群众说了算、住不住群众说了算”。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居民楼8栋、社区服务中心1处,同步完成水电暖、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260户村民顺利搬迁入住。对因年纪大、新建房等原因不愿搬迁的127户群众,尊重个人意愿,仍在老村居住,为他们提供与搬迁群众一样的服务,保障生产生活。

村党支部坚持让群众住上楼,不仅不多花一分钱,还得有钱挣。新社区实行物业费全免,由村干部兼职物业人员,党员担任楼长,从水电暖维修到下水道疏通等,实现了群众有事、干部跑腿,干部用心、群众贴心,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

为了长远发展,村党支部选定“小一号、红两度、甜三分”的“甜红子”山楂这一优质品种,发展规模特色种植。

起初,村民思想上有顾虑,既怕种不好、又怕卖不好。村“两委”成员就率先种上了“甜红子”,其间先后5次到临沂平邑、河北清河等地学习种植管理经验,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常见的白粉病等问题,首批种植的山楂取得了大丰收、卖出了好价钱。

村民对规模种植有了信心,村党支部顺势集中流转山地600亩,连同旧村拆迁的90亩地,连片发展山楂种植。村党支部还领办林果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目前,北流泉村家家户户种植“甜红子”山楂,面积突破1400亩,年产量150万斤,带动村民户年均增收1.5万元,25户42名贫困人口年均收入过5000元,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通过山林土地发包、合作社分红,年增收18万元,千亩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为了进一步带动集体群众增收,村党支部与邻近企业润通齿轮建立合作关系,组织160多名村民到企业就业,人均年增收7万余元;统一规划、集中开发沿街商铺100余间,带动20余户村民从事商贸物流,户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通过收取租赁费、管理费年增收8万元。

现如今,村党支部又引导村民依托山楂小镇品牌、农民丰收节,搞起了乡村游、农家乐、山货产品销售等,进一步增加了收入。在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始终尊重民心、顺应民意,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既兴了产业,又富了村民。

新闻推荐

古稀党员邱华:身揣救心丸上“疫”线

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蔓延的严峻形势,泰安市新泰区刘杜镇围山村有着54年党龄的邱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来到村北设立...

新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