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焊机起家,三家研发机构发家,父子两代人见证羊流起重机械产业发展变迁 从“劈铁人”到“智造者”

大众日报 2020-07-13 09:55 大字

图①:羊流起重人最早使用的生产设备。 图②:张树文向记者介绍公司发明的压箱机。□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徐学德

6月20日,在山东首届智能化技改展洽会上,来自新泰市羊流镇的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大放异彩。由该公司展出的起重机器人和起重机“黑匣子”两款产品,备受业内关注。“我一天光名片就发了四五百张。”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总经理张树文高兴地说。

羊流起重机械源于20世纪70年代,靠着老一辈人外出劈铁,硬是劈开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作为第一代“劈铁人”,张树文的父亲张清明见证了羊流起重产业的发展历程。

“那时候是被饿逼的。”张清明回忆道,当时外出劈铁很麻烦,但他还是决心与另外三名老乡出去闯一闯。“那几年,我们为村里挣了4台拖拉机。”正是那段经历,让张清明真正接触到起重机这一新鲜事物。

当时,只要一有空,张清明就跟在师傅屁股后面学,很快便掌握了“手拉葫芦”的维修窍门。从此,劈铁匠摇身一变成了维修工。

那个年代,维修工很吃香。1982年,张清明就花210元从潍坊购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全村只有两台。每天晚上,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它的真身。“家门口的两棵枣树上,整整一年没断人。”张树文说。

20世纪80年代末,在外打拼的第一代“劈铁人”陆续回乡创业。张清明就是其中之一。1989年,他花3500元在镇上立了门头房,专卖起重机配件。当时,全镇干起重机配件的不超过3家,生意很好做。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996年,他成立了光明起重机厂,开始从事起重机制造。

这时,刚刚中专毕业的张树文回家帮父亲创业。可入厂第一天他才发现,除了两台焊机,工厂一没工装、二没设备、三没人才,靠什么来生产?张树文心里没底。

当时,沟西村的刘绍林外出搞维修,发现一些外地起重机厂在进行单梁行车的压箱时,直接用机器将钢板压成“U”型,而不是采用先切割再焊接的传统技艺。

“回来后,他凭着记忆,用石笔在地上把人家的设备画出来,我们再比着造,就这样羊流第一台压箱机应运而生。”张树文说,可与一些大型国企相比,这些根本不值一提,为求得生存,他们选择抱团发展。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光明、东岳等5家公司联合成立了山东青云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实现了统一办证、统一商标、统一管理、统一对外的“四个统一”。随后,他们又成立羊流起重机械协会,从此羊流起重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1998年到2010年,是羊流起重机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段时间,羊流上千名业务员在外面跑,企业根本不愁订单。“那时比着图纸就能造设备,根本不考虑技术升级、创新这些东西。”张树文笑着说。

从2010年以后,伴随着“创二代”开始陆续走上前台,关于羊流起重机械的产品研发创新才真正被重视。张树文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1年,张树文离开光明起重机厂,创立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山东省起重机械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当时我已经背了近千万元的债,再投一千万元搞研发,压力很大。”张树文回忆说,“幸亏政府帮忙争取了近600万元资金,中心才得以建成。”

近年来,该集团又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先后建成新泰市宏博智能起重机械产业研究院和山东省金斗物联网研究院,完成集团一个中心两个研究院的布局。目前,他们已与山东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7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2年,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被评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今年又被评为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016年“德鲁克”牌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沟西村是羊流起重机械产业的发源地,在智能起重机械产业的带动下,这个2700人的村子从事相关产业的人达1/3,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现在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沟西村党支部书记郭承飞告诉记者。前些年通了路,盖了楼,近几年村里又建起了养老院,孤寡老人可以免费入住,村头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周末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在这里表演。

新闻推荐

新泰市开展2020年上半年 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

本报7月2日讯(通讯员付成霄)近日,新泰市司法局顺利组织开展全市2020年上半年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全市315名执法人员参加了...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