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市七十载 筑牢根基向未来

泰安日报 2019-09-30 09:17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徐文莉

70年光阴荏苒,70年波澜壮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回首70年峥嵘岁月,在这条勇气和智慧并重、顶层设计与基础创新相融合的探索之路上,泰安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实现了产业经济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产业兴,工业兴,城市兴。

70年来,全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泰安大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第一个卓有成效的五年计划;70年代中期,通过保持高积累率、集中使用资源,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极大调动了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90年代开始,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兴起,推动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新世纪,全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资涌入泰安,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大活力。

乡镇企业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福建漳州沿海风速开始增强,建议用户停止施工,保证安全。”今年,台风利奇马到来之前,新泰市羊流镇工业园区,山东龙辉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控制室警示信号闪烁。很快,一条险情提醒及时传到了千里之外的用户手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山东龙辉起重机械公司建起了全球首套起重机云物联网,实时监控着出厂产品在全球各地的运行情况,福建、海南、内蒙古、辽宁等省、市、自治区,沙特、澳大利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都显示在监控屏幕上。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加入,为新泰市羊流镇传统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小作坊里制作葫芦起步,到成立现代化公司把一流智能制造装备卖向全球,羊流镇工业园区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是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缩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甘忍受贫穷的羊流镇第一批农民离开家乡,奔赴河北、镇江、沈阳的大钢厂讨生活。彼时钢厂炼钢,出炉之后是整张大幅铁块,需要人工切割再继续精炼,劈铁成了勤劳的羊流镇村民在外劳作的主要工种。铁块太大,人工抬不动,内含齿轮的手拉葫芦应运而生。劈铁之余,羊流镇的务工村民摸索起维修和制造的技术。手拉葫芦的力气不够用了,电动葫芦被摸索着制造出来。但是还有更重的钢板该怎么拉起来?巧匠们又尝试着造起首座小起重机的大梁。紧接着,苏联起重机设备引入大型钢厂,外出维修葫芦的工人发现了这个大家伙,回乡之后开始仿制,掀开了泰安地区起重机制造的序幕。

和进存、和进行是羊流镇最早一批外出闯荡的青年。而立之年,兄弟俩和乡亲们一路闯关东到沈阳,在钢厂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开阔了眼界,返乡后就丁丁当当经营起了起重作坊。随着国家支持鼓励村办企业政策的实施,羊流镇的装备制造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家兄弟开始转型加工电控配件、电缆、轨道,给镇上的起重机厂做配套。市场环境越来越好,镇里的企业越来越多,勤劳智慧的羊流人把家乡建成了全国闻名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

如今,和进存、和进行兄弟已经去世,但小作坊起步的工厂并没有停步,从“制造”变“智造”,小作坊一路成长为山东龙辉起重机械公司。仓库里,不断升级换代的电动葫芦犹在,能一把抓起320吨重物的起重机也已推向市场。各种“制造业危机论”频现之时,和家的两个孙子和大龙、和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名牌产品等称号,年产值也从最初的几万元达到二三亿元。

岁月见证变迁。1985年,泰安市的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13.2亿元,比1984年增长20.6%,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工业发展描出了最初的轮廓。1995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成就、地位和作用,制定了“九五”发展规划。全市乡镇企业乘势而上,依靠农业起家、企业发家、商业致富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凤台企业集团总公司,实施名牌战略、全面走向市场的山东泰山衡器有限公司,抓投入、上规模、巧经营、增效益的新汶棉纺织厂以及用科技进步促发展、强化管理增效益的肥城油脂化工厂等众多企业,构成了泰安乡镇企业的灿烂星河,撑起了全市企业经济的半壁河山。

现代管理制度 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泰安工业落后,百废待兴,破旧的城市之下,跳动的是渴望振兴、渴望发展、渴望幸福的强劲脉搏。津浦铁路通车后,泰安商旅往来频繁,商业渐趋活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机械、化工、造纸、印刷、纺织、食品加工等一批小型企业逐步建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工业生产开始走向健康发展轨道,市场日趋繁荣。1984年,泰安初步形成煤炭、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纺织工业是泰安市发展最早、最稳定的支柱产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棉纺厂、毛纺厂陆续建成,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一团团雪白的棉线纺出了效益,泰安人穿衣也有了更多选择。1987年,泰山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兴建了泰安第二棉纺厂,就这样,一间在东郊玉米地里建设的生产车间,构成了岱银集团的前身。泰安第二棉纺厂严把质量、交期,不断提质扩量,按下了棉纺织发展的“加速键”。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其他的棉纺厂效益纷纷下滑,泰安二棉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围绕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国际化经营、智能化生产大力实施全面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全市优秀企业的代表。

爬坡过坎,砥砺奋进。1996年,市委、市政府支持市级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加快发展步伐;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扶持发展重点企业集团,壮大规模经济。年内,全市有11家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后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企业集团,新矿集团、石横特钢、泰开集团、瑞星集团、岱银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年,泰安开始在涉及工业、农业、流通、事业单位等领域和国营、集体、个体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进行股份制试点。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继续推动企业快速走向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外贸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外贸出口供货额2396万元,进口贸易尚未开展。1985年,全市出口供货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2018年实现出口总额127.6亿元,是1978年的532.6倍。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28.5%、3.4%和5.2%。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升。继1986年第1家外资企业落户泰安后,2017年全市外资企业达352家,201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0亿元。

纵横正有凌云笔。7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市产业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变迁。1949年,泰安产业层次很低,属典型的农业社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0.0∶5.0∶5.0,2018年进一步演变为7.8∶44.2∶48.0,形成“三二一”模式,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智能制造 创新驱动谱写新时代华章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发展的规律启示我们,先进的智能制造往往首先萌发于强大的传统制造业。历经多年的锤炼,泰安产业已基本告别对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的依赖,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壮大,基本构建起泰安现代工业新格局。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着力聚焦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材料、现代物流、医养健康、精品旅游等十强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医养健康强市”,推动全市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70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05亿元增至1978年的5.3亿元,2018年达到132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5.0%增至1978年的36.9%,2007年达到最高值49.6%,后随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加快,调整至2018年的36.3%。进入新时代,实体经济积极转型升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2018年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名牌总量50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9%。发展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泰安市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寓自身发展于国家战略之中,全市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入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升级工程。以泰开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泰安输变装备产业在核电设备、特高压设备等关键设备制造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产品植入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软件,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目前主导产品大型船用卷板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其产品大型船用卷板机、高强度板料矫平机等装备在首艘国产航母、C919大飞机和“天眼”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应用,为国之重器的研发制造提供了加工母机。

当前,泰安市拥有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端液压支架智能焊接加工车间”等7个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康平纳集团“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等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争取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大型玻璃纤维生产线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工程”和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等2个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面对新阶段发展沃土,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热情日益高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

泰安发挥产业经济工作小组作用,专班推进“8+2”产业发展,抓好11项“插红旗”事项落实。截至上半年,共签约省外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325.8亿元。诺莱医学、泰山Office等5个重点项目接受省项目推进会观摩。全市实施“双50强”培育工程,争取3—5年内过百亿企业达10家以上。2018年,泰山石膏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全市过百亿企业达到6家,14家企业上榜省瞪羚企业名单。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去年,泰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6.7亿元、256.2亿元、246.3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19.7%、0.2%、12%,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借势发力,泰安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制造强市建设目标,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泰安智能制造发展良好生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聘请院士挂帅组成智囊团队,引导成立立足泰安面向全国的智能制造联盟,依托泰安高新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提升全市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正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泰安经济迈向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新闻推荐

龙廷镇 道路建设为旅游打通“经脉”

本报9月24日讯(通讯员曲彤)近年来,龙廷镇坚持以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进一步释放“旅游+”活力,着力解决制约旅游发...

新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