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寄母山林场18年来未发生较大火情,近三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事件 30万次“无用功”换来青山绿水

莱芜日报 2018-01-16 05:4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群 赵冰

“8时,报正常,记录人张学良。”1月11日早8点,钢城区寄母山林场庙子瞭望哨护林员张学良在森林防火记录本上记下这样一笔,同时通过对讲机向林场办公室汇报。每天从早8点到晚上9点,汇报4次观察情况,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张学良是早上7点从山下骑着摩托车来到这里的,一台对讲机、一个望远镜、两斤馒头是他的全部。他将在瞭望哨值48小时的班,在这的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发现周围这片山上的火情,并及时汇报处理。

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一张床,一个炉子、一张桌子、一台破收音机,这便是张学良的办公室兼宿舍,收音机是他唯一的娱乐方式,两斤馒头是他两天的伙食。庙子瞭望哨海拔486米,当天北风呼啸,气温达到零下15摄氏度,刚泼出去的一杯热水瞬间就结成了冰。“晚上能到零下18摄氏度,体感温度还要更低一些。”张学良边说边往屋里的炉子里加了两块煤。

瞭望哨的制高点,视野十分开阔,一眼就能望到淄博、新泰等邻地市,便于及早监测发现森林火情。张学良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旦遇到火情,他会率先到现场扑救,同时报警支援。

张学良家在泰安,2个月才能回去一次,他早就习惯了以山为家。“我接的父亲的班,不到20岁我就干这行,没人比我更熟悉林场。”虽然这份工作收入微薄,但张学良从未向林场提过任何要求,“山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一定会回报你,我今年59岁了,再有一年就退休了,没病没灾,我很知足。”张学良说。

寄母山林场面积4.8万亩,是莱芜第二大林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以林场最高的大山顶瞭望哨为例,海拔600米,山高坡陡,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护林员只能靠骑摩托车或者步行上去。因此,从1988年以来几乎没有新人来,直到去年才来了三个大学生。

人手不足,是林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按照省政府的有关文件,林场应该有150人的护林员和消防员,但是现在只有70多人。为了弥补人数的不足,现有人员只能“打连班”,连续上48小时或72小时。而设置瞭望哨,按时汇报各瞭望哨情况,是有效的弥补措施之一。

在林场办公室,林场副场长吕济峰从橱子里搬出来一摞上面写着密密麻麻字的记录本。这些本子有的已经发霉,一看就知道已经存放多年。最早的一本2000年10月11日开始记录的,第一条记录着“大山顶瞭望哨,早8点刘其涛汇报正常,记录人李志雷。”

“2000年10月,我们建立了第一个瞭望哨,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制定了值班制度,汇报每天的情况并要求一定要按时报告,以便及时掌握火情。”记者数了一下,这样的记录本共有47本,30万多次记录。随手翻几本,内容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时间和记录员的姓名。“一切正常,为什么还要记下来,是不是在做‘无用功\’?”记者问。“一辈子遇不到一次火情,作为护林员会不会遗憾?”记者追问。“自从建立了瞭望哨,18年来,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火情,说‘无用功\’好像也不错。”吕济峰沉默了一会,又说:“我想,如果一辈子都不用救一次火,才是最大的骄傲。护林这份工作,考验的就是责任心,一辈子没有一次火情,说明我们工作做得好,没有什么遗憾。”

如今,护林工作对于寄母山林场人不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变成了一种习惯。2017年,莱芜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但是让他们最骄傲的是,“连续3年,寄母山林场辖区内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事件。”

新闻推荐

第四届泰山乡村之星名单公布

本报泰安1月4日讯(见习记者王坤)1月3日,泰安第四届泰山乡村之星名单公布,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高家圈村高慎华、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刘孝平、山东弘兴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王建设等10人上榜。...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