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滞销农产品找销路,争取资金解难题,泰安质监局选派“第一书记”高斌—— 出实招念好“扶贫经”
◆新泰市刘杜镇门家庄村,是省级贫困村。门家庄村现有951口人,低保户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34人。今年5月,泰安市质监局选派的“第一书记”高斌到门家庄村任职,半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问候了村里的每户贫困户,立志扎根门家庄村,让村子脱贫成为支撑他的坚定信念。
□本报记者姜言明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马敏刘华冠
销土豆聚民心
新泰市刘杜镇土地肥沃,阳光水分充足,非常适合土豆生长,种植的土豆闻名乡里。今年土豆丰收时,赶上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低,没有销路,种植户一筹莫展。
高斌到村的第一天,就为种植户大棚种植的土豆滞销一事出谋划策。第二天便联系好了莱芜几家学校和企业,高斌和司机立刻出发,载着一车土豆送到联系单位。送到之后,两人又整整花了4个小时,将土豆卸到客户指定位置,并连夜冒雨赶回村里,继续联系新的客户。
高斌很快拟出了一篇图文并茂的销售信息,当晚即在微信群、朋友圈和网上社区、论坛里发布,并发动亲朋好友帮忙转发。销售信息突出了“第一书记”“扶贫”“生态有机”“滞销”“求助”等关键词,很快就激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不相识的网友也纷纷转发。不到一周时间,10万余斤土豆就被销售一空。
高斌在网上销售土豆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第一书记”扶贫的决心和凝聚力,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土豆书记”。
促脱贫谋发展
为解决全村27户贫困户的脱贫问题,高斌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商议,确定每个“两委”成员包保5—6户贫困户,做到全面掌握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服务到位。
利用质监系统联系企业广泛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为2户有劳动力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单位为贫困户提供种养技术、农资物品,为脱贫提供保障。
为了最大化地发挥村里扶贫项目作用,引导村里调整种植模式,高斌同村两委商议引进生姜种植,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邀请种植专家进村指导生产,现在大棚里的生姜正式开始收获,长势良好,预计生姜亩产可达7000—10000斤,每斤价格在2—3元,仅此一项可为大棚承包户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每户贫困户可分得收入700余元。
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在今年7月份,村南800米的胡同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彻底解决了村南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抓党建强班子
“第一书记”,第一责任。如何做好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是高斌一直思考的问题。
扶贫是个民生工程,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班子是至关重要的。高斌注重做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每月25日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组织带领村党员学习,同时在会上鼓励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通过每月的党员会,村干部与党员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村里的大事小事有了统一的口径,消除了杂音。”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安士现说。
高斌给党员配发党徽,钉挂党员户牌,更是让党员有了责任感和身份认同力。党员在今年开展的乡村文明建设、违建拆除、养殖大棚关闭中都冲在前面,村里的普通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针对村里年轻党员在外时间多,思想活跃的特点。高斌到村后成立了网上党员群,及时在群里发布党的政策和要求,传达村里的大事小事,村里各项公开事项也同时在群里公布。微信群的建立让年轻党员更加积极关心村内事务,为村的发展建言建策。
“‘第一书记\’,任重而道远。我计划着近期帮助村里修一条进出种植大棚的道路和拦河坝,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高斌说。
新闻推荐
短短3个月,通了自来水,成立了两家合作社,村民们对新来的第一书记有了新评价———这个书记,实在!
□本报记者赵冰通讯员胡安迎11月15日早8点,记者跟随东凤阳村第一书记市教育局招考办主任吕德武的车,同驻村干部市教育局勤俭办副主任冯兆东一同前往东凤阳村。东凤阳村位于莱城区牛泉镇西南角,翻过...
新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