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做起大文章 “绿色梦工场”打造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农业模式

大众日报 2020-04-19 09:31 大字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韩 宁

4月15日,走进位于宁阳县乡饮乡的绿色循环生物产业示范园,传统农业在这里悄然“变身”,一个个生态农业大棚相继崛起,俨如步入了“绿色梦工场”。一个集“种植-养殖-生态-环保-能源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农业模式,正在这里深耕细作……

“‘五位一体’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站在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里,技术人员胡玉金指着眼前的一片绿色蔬菜说,示范园由泰安巴夫巴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建设,目前已投入700万元建设了10座组合式生态温室大棚。从外观看上去,这种组合式绿色大棚与普通大棚并无两样,殊不知,里面却有大文章。

记者发现,这种模式集前暖棚、后冷棚、畜舍、沼气池、蓄水池于一体,巧妙地将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沼气可用于沼气灯、厨房做饭、沼气发电,沼液、沼渣可用作蔬菜肥料,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

传统温室大棚会建造厚土墙用于保温,还会遮蔽后方大片土地。而在示范园里,这部分土地被充分利用,每年能为企业带来几万元收益。园区种养工作负责人许海港介绍,“阳棚里种植西红柿、豆角等常规喜光作物,阴棚则用来培育喜阴作物,不但能节约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种植效益。”

温室大棚内,绿油油、齐刷刷的西红柿秧苗攀援而上,红彤彤的西红柿缀满枝蔓,长势喜人。不远处,还有几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采摘。

“我们采用微生态产品对土壤进行修复和调理,栽培出来的西红柿个大、颜色亮、品质高,一斤能卖到25块钱。”许海港说,企业引进微生物专家团队对土壤化验研究,给土壤“把脉”开药方,定制的土壤改良剂能够对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和转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防治病虫害起到良好效果,单产能提高20%-25%。

在大棚的西端,有一个养着50多头“泰山黑”黑猪的畜舍。“畜舍下面是一个沼气池,猪的粪便可以直接在沼气池发酵,发酵出来的沼液沼渣可以直接用到蔬菜棚里。”胡玉金说,把畜舍建在大棚里,既节本增效又环保,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乡村产业振兴,老百姓致富才是硬道理。“我家3亩多地去年流转给园区,一亩地每年1000元租金,现在我又在园区打零工,每天80元务工费,外加给分的‘红利’,一份土地‘三份’收入,比过去种地强多了。”说起如今的变化,马庙村村民王大叔难掩喜悦。

像王大叔这样在示范园务工、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的村民,已经辐射了宁阳县4个乡镇。说起今年的效益,示范园的总经理胡著然脸上乐开了花:“今年西红柿长势都特别好,一亩地一季的产量能达到6千斤,全部直供大城市的超市。”

新闻推荐

宁阳县春植绿化不停歇 完成成片造林2.56万亩

本报3月31日讯(通讯员石亚男王雷)今春以来,宁阳县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同时,切实做好全县春季造林绿化和10万亩经济林建设工作。...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