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西红柿书记”带动村民建起650个蔬菜大棚 科技金点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泰安日报 2020-03-24 08:47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今年我家两个大棚的西红柿都赶上了好价钱,平均4块钱一斤,预计能有13万块钱的收入。”3月18日,在宁阳县华丰镇南良父村,菜农岳艳满脸笑容地与记者说起了今年西红柿的收成和价格。南良父村,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早上8时左右,记者跟随岳艳走进南良父村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分立田间,蔚为壮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所有农户进棚出棚都要戴口罩、消毒、测体温。

据了解,去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群众的腰包也因种植西红柿而鼓了起来。提起越来越好的日子,岳艳由衷地说:“这多亏了俺村的‘西红柿书记’,没有他,我们的腰包可鼓不起来!”

南良父村有620户、2051人,耕地面积3080亩,以前村民多靠种植小麦、玉米维持生计,全村人均收入较低,是个“空壳村”。2009年,乔贤华担任南良父村党支部书记,毅然挑起带领村民治穷致富的重担。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田。”要想致富,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在多番考察后,乔贤华决定带领村民走发展蔬菜大棚的路子。

自己干不难,可要带领大伙一起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乔贤华自掏腰包带领村民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万事开头难,对村民来说,建大棚一没经验二没资金,想要说服大家比较困难。”乔贤华说,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他带着村干部率先干了起来。慢慢地,村民看到村里建大棚有决心、有真事,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纷纷要求跟着他们一起干。

发展大棚前期需投资五六万元,很多村民负担不起。为此,乔贤华多方协调,在镇政府帮助下,带领村民从农业银行以三户联保的方式,每户每棚贷款5万元。村里又筹资近100万元,建设变电室、修建棚区道路、整修排水沟,完善配套设施,首批建起127个大棚,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看到别人家种植大棚西红柿获得实实在在收入后,村民的种植热情空前高涨。“那时候,大棚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全冒了出来,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种起了大棚西红柿。”乔贤华说,短短一年时间,村里流转土地1000亩,建起了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在蔬菜大棚里,菜农殷传斌对记者说:“虽然今年情况特殊,但村里把我们种植户的困难都想到了。疫情发生后,村‘两委’安排专人为我们发放农资,并聘请农技专家线上线下提供技术指导,大棚里的农活一点儿也没耽搁。”殷传斌是村里第一批种植大棚西红柿受益的村民,从最开始的1个棚发展到现在的4个棚,如今是越干越起劲儿。

为保障农户的销售利益,乔贤华创办了华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免费聘请蔬菜专家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还从化肥、农药、棚膜等农资供应到蔬菜育苗、管理、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仅这一项就增加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紧接着,乔贤华依托合作社带领村干部跑市场、摸行情,扩大销售范围。现在,不仅是省内,上海、天津等地的客商都到这里收购西红柿,菜农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家里种植玉米、小麦,辛苦一年也挣不到钱。在乔书记带领下,我种植了大棚西红柿,现在家里不仅买了车,手里还有了积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这几年自家的变化,菜农杨德龙难掩内心的喜悦。

发展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本地自主交易、蔬菜产销一体化,乔贤华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富民强村路。短短几年里,大棚规模从当初的127个增加到如今的650个,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8万元,大棚单棚经济效益达6万余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谈及下一步计划,乔贤华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带领大家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堽城镇 守住门店开业“安全线”

本报3月11日讯(通讯员韩天鹏)近日,宁阳县堽城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把“质量关”“环境关”“服务关”,指导超市、杂货店...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