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堽城镇保安村“三治融合”破题乡村有效治理,邻里相处融洽,干群关系和谐 20余年零上访的“村庄治理经”

泰安日报 2019-12-13 07:59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国梁 李庆林

近日,记者来到宁阳县堽城镇保安村时,党支部书记王新广去县里开会还未回来。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简单整洁,柜子里4本村规民约格外显眼,这些册子分别修订于2004年、2009年、2012年和2019年,记录了保安村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发展轨迹。

“这不,刚去县里开会,下周我得带着我们村这部‘小宪法’,去介绍介绍这些年的治理经验。”刚一见面,王新广就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保安村邻里相处融洽,干群关系和谐,20多年没出现一起上访案例。

三改《村规民约》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保安村制订被村民称为全村“小宪法”的《村规民约》,始于2004年。

“当时,保安村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形成《村规民约》(意见稿)后,让全村村民讨论,根据群众修改意见,形成《草案》报镇上审核,经全体村民会议表决,形成了第一版《保安村村规民约》。”王新广回忆。

“每遇到一个难题,就立下一个规矩,每办成一件大事,就定下一项规范,并结合实际不断增、减、改。《村规民约》变厚了,人心变齐了。”说起这些年来的村级治理之路,王新广打开了话匣子。

2009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村里出现了“甜蜜的烦恼”: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但环境卫生如何长期保持?为此,保安村第一时间召开村民大会,让老百姓“开口说话”,共同研究制订了公共区域保洁规定。

“村干部管大街、党员管胡同、村民管自家房前屋后,不仅村里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村民素质也得到提高。”村支部委员鹿令军说,自从制订了卫生管理制度,十几年来没走样,虽然全村没有保洁员,但大街小巷却总是像刚打扫完一样干净。

尝到了村务公决的甜头,保安村开启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从2009年起,该村每年3月、9月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大事小事,大家议、大家定,只有大部分人同意了,事项才能通过,“村里事”成了老百姓的“自家事”。

移风易俗工作曾是村级工作的难点,大操大办现象虽让村民“苦不堪言”却“有苦不言”。“一个村里的人互相都认识,攀比起来谁还不要个面儿?”保安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李孝森深有体会。

其实,早在2003年,保安村就成立了负责全村婚丧事宜的红白理事会,当时规定,凡丧事一律不准立碑、拉孝绳,也不得使用高音喇叭、放炮,禁止铺张浪费。为了保持仪式感,承续婚丧嫁娶的传统风俗,当时明确雇佣鼓乐手不得超过6人。

2012年3月,保安村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意见,共同研究制订了婚丧嫁娶规定,并纳入《村规民约》。如今,保安村丧事简办已经做到了用小扩音器代替吹鼓手,用袖章代替披麻戴孝,曾经的“四八席”简化成了一人一碗的“大锅菜”,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男性村民,按顺序排号轮流出工到丧主家帮忙。

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守。保安村不但把以前要花费万元的白事费用降到了2000元以内,还对喜事进行了严格规定,避免了因为攀比造成的浪费。

今年,一本崭新的《保安村各项规章制度汇编》送到了村民家中。2019年,保安村“两委”对以往所有规章制度重新汇编,大到生产服务、宅基地规划、财务管理,小到街道路灯、车辆停放、垃圾处理等都有详细规定。

二十余年无上访

从网格管理到“保姆式”服务

“移风易俗工作刚开展不容易推进,一些村民认为老人忙了一辈子,去世时子女不披麻戴孝是不孝顺。”李孝森说,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开展工作,引导大家把孝敬老人的工作做在平时。

“除了移风易俗,村庄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我们的经验是将矛盾全部化解在网格内,消化在村里,筑牢第一道防火墙。”王新广说。

2015年开始,该村将29条胡同划分为20个网格,由党员任网格员,负责本网格内的环境卫生、致富引领、政策宣传、矛盾调处、治安防控、困难帮扶6项任务,每个网格内邻里之间的矛盾,由党员调处,不能调处的交至村综治中心,确保不出现治安案件。

网格管理是保安村“365机制”的重要一环,即设立生态文明、移风易俗、文化惠民3个志愿服务岗;把全村划分为20个网格,明确党员为网格员,负责6项包保任务;每年两次由党员和群众两个议事会对党员的包保任务进行评议,并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对党员参加活动日、志愿服务、网格包保、帮带群众、遵规守纪等5个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争当先锋、服务群众成为党员的行动自觉。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们村‘两委’班子定下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保证两名村干部全天候在村里办公,方便群众办事;村干部夜间轮流带班巡逻,确保群众财产安全;每年开春和‘三秋’,分别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向村民汇报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王新广说,党员干部还为群众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从新农合参保到报销申请,从耕种收割到为村民去镇里盖章办事,村干部全程代办。

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老百姓才会信服。党员杨正秋在村里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时,个人自愿提供铲车、汽车供村里免费使用,个人没要过一分钱;党员王守明是农机队长,有次收割机坏了,为了不耽误村民第二天的农活,夜里10点多开着收割机到县城维修,回到家近凌晨2点……这些事虽然不惊天动地,但有效促进了和谐。

村民生活富足安康

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裕”

农民真正富裕了,村级治理才能更有成效。

“咱得想法让土地生金吐银。”王新广说,在实践摸索中,保安村流转土地引企业,盘活土地包给企业,荒滩土地栽林果,逐渐找到了强村富民的三条路子,去年,村集体收入达77.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

集体经济发展了,也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从1996年开始,我们完善灌溉网络,使全村耕地都变成水浇地,购置新机械并成立农机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提供‘耕、耙、播、浇、收、秸秆还田’一条龙服务,每亩地为村民节约300余元。”王新广说,保安村还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村内两纵四横6条主干道、29条小巷进行硬化、绿化,2008年安装净水设备,成为全县第一个吃上净化水的村庄。

口袋富裕了,更要精神富裕。这些年,该村通过强化家风家训、评选活动等德治的教化作用,让村级治理鲜活起来。

为引导村民修德向善,保安村自1996年就建起了村民道德评议会章程,每年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建立家庭道德档案并大力表彰,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蔚然成风。

2017年起,保安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将每户的家训“晒”上了墙,走出了“家风带乡风”的典型模式。

2019年,保安村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陆续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乡风家风茶话会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村民的心拉近了,很多积怨矛盾在无形中得到化解。

“前些年,村民王守镇车祸重伤住院,医疗费用花费大。村里发起捐款活动,大家积极响应,3天时间募集资金近3万元,户均180余元。”王新广笑着说,这是村民团结、民风淳朴善良的真实写照。

20多年来,保安村从未停下“三治融合”的治村脚步,以更加“走心”的方式,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一个民富民安、和谐发展的村集体正不断迸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文庙街道 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本报12月9日讯(通讯员张亢李龙臻)宁阳县文庙街道位于宁阳县城核心位置,商楼林立,人口稠密。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街道把人居...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