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群体”献出“特殊的爱” 宁阳县泗店镇卫生院精神科护士长王秋琳侧记

大众日报 2019-05-31 09:21 大字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涛

本报通讯员陶东宁

5月26日,19岁的小刘在家人的陪伴下紧张地走入泗店镇卫生院精神科心理检测室,刚坐下不久,就已经汗流浃背。

护士长王秋琳一边细声抚慰,一边家长里短地唠着闲嗑。小刘渐渐地平复了心情,顺利完成了检测。

“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只有保持耐心,坚守初心,心中有爱,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守护他们。”王秋琳告诉记者。

1991年,19岁的王秋琳被分配到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宁阳县精神病防治院。

有一次,一名患者突然疾病发作,抓住她的头发将其按在地上,幸好路过的同事及时制止,但她的头发还是被拽下来一把。事件发生后,王秋琳感到既害怕又委屈,家人都劝她放弃这份工作。王秋琳打起了退堂鼓,想当一名“逃兵”,换一个舒适清闲的岗位。

第二天,病人的母亲跪在她的面前,再三痛哭请求:“原谅我儿子,救救我的孩子,这个家不能就这样毁掉啊。”

王秋琳受到了极大震撼,瞬间感受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她默默擦干泪水,把老人扶起,像往常一样对患者嘘寒问暖、洗衣换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很快实现了临床治愈。

出院当天,患者的母亲特意找到王秋琳,使劲握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从那一刻起,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据王秋琳回忆,这个“特殊”的岗位自有它的甘甜。1万多个日夜的守候、10万多个小时的付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瞬间”。

有一次,王秋琳在走访中发现,重症精神病患者王某被家人用铁链锁着,关在一个铁笼里。蓬头垢面不说,十几厘米长的手指甲顶端已经弯曲,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家长告诉她,因为要外出打工挣钱,无力照顾患者,只能出此下策。

王秋琳感到非常震惊。通过走访摸排,她发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王秋琳建议医院实施“解锁”工程,为这些家庭困难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住院康复训练。

一个多月后,王某的家人前来探视,当王秋琳将干净整洁的王某领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忍不住把王某紧紧搂在了怀里。

“解锁大师”成了王秋琳的“新名片”。据了解,王秋琳共帮助50余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解锁”。

王秋琳常说,心病还需爱心医。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尤其要有持久的关心爱护。为此,她为所有的患者都建立了信息档案,每当患者生日,都会送上特制的“爱心生日卡”和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28年来,她累计自费2万余元为1000名精神病患者过生日。

此外,王秋琳还为患者打造了一个“爱心之家”——泗店镇卫生院四楼功疗室。

患者李某告诉记者,在这里,他通过制作串珠每月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这让他对康复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通过工疗、农疗、音疗、体疗、娱疗和书法绘画,以及学串珠、编织、缝纫等各种手工制作。王秋琳创造了“六位一体”康复训练法,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到快乐,在康复中恢复信心。同时,将患者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到大型商场“爱心专柜”销售,收入归患者个人所有。20多年来,共计收入20余万元。

近年来,王秋琳组建了“秋琳团队”,开通了“秋琳热线”,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关爱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现在,已有12人加入“秋琳团队”。

新闻推荐

审批事项一键通工作动态一指通信息发布一告通工作日志一报通 智能平台助推警务管理提档升级

为满足新时代对公安工作的新期盼、新要求,去年以来,宁阳县公安局泗店派出所依托“钉钉”移动办公软件,自主研发了集智能...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