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棚”里话脱贫

大众日报 2019-01-18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刘涛

本报通讯员李辉

数九寒天,万物收藏。但宁阳县伏山镇玉皇山村的蘑菇种植大棚内,温度恒定在17摄氏度。棚内潮湿温热,一个个菌苞一层层整齐地摆放着,一簇簇平菇冲破薄膜冒了出来,长势喜人,五六名群众正忙着采摘。

“现在一天能走三四百斤,天天能见现钱。”村党支部书记李英民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个大棚摆放6000多个菌苞,一季蘑菇产量可达两万多斤。

玉皇山村地处伏山镇西南角,距镇驻地8.5公里,是该镇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也是伏山、东疏、鹤山三镇交界处。全村共203户,807人,耕地900多亩。近年来,因村子没产业、班子不健全等,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致富困难,被列为市级贫困村。

“全村有贫困户6户15人,大多属于因病致贫。”来自县供销社的驻村第一书记宁瑶瑶说。

想要脱贫摘帽,关键是要找准路子、培植产业。“我们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大范围种植过大刺黄瓜、瓜蒌等蔬菜,那时候一亩地的黄瓜制种就能达到上百斤。”李英民介绍说,现在留守家中的老人还都有这方面技艺,同时通过多方考察,蘑菇种植具有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收益快的优势,成为该村发展集体产业的首选。

为此,村集体在将20万元的市级扶贫资金委托紫阳公司经营、保障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积极盘活闲散土地资源,通过争取供销系统的“村社共建”资金、市供销社扶贫项目资金,以及村级自筹,投资10万余元建设了蔬菜大棚两个,“冬季蘑菇,春季长茄,夏季黄瓜,一年三茬,收益差不了!”宁瑶瑶介绍。

“刚下蘑菇时,我们是自己开车往县城超市送,成本太高,后来我又专门去批发市场,尝试联系上了商贩上门收购。”李英民说,现在已发展兖州、汶上等周边地区的批发商近十家,“蘑菇这一季,预计可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贫困户户均新增产业分红收入500元。”

村干部跑起来,贫困户也动起来。在大棚管理上,村里聘请退休村干部、曾经的种植能手徐方振“操盘”,带着贫困群众及部分村民共同干。“在家门口有这样挣钱的机会,肯定要下力好好干!”贫困户窦延城说。

“不仅是来大棚务工,我们还设立秸秆禁烧巡查、冬季治安大巡防等公益岗位,就是鼓励贫困群众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存有等靠要的思想。这在差异化分红时都有体现。”李英民说,“大家都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何愁不能脱贫摘帽!”

在培植发展产业的同时,各项民生建设也加快推进。投资近10万元,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改造,并新打灌溉井一眼,解决部分村民的浇水难题。针对办公场所长年失修,设施陈旧老化,“外面一下雨,屋内就淌河”的情况,又投资8万余元新建便民服务、党员活动、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多个功能科室,并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村干部轮流坐班,能当场办的立即办,需要代办的咱跑路。”村主任周学彦说,最多时一天需要往返镇上跑四趟。

而凭借沉稳谦逊、踏实肯干,“第一书记”宁瑶瑶也获得了玉皇山村党员群众的认可,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2019年,我们准备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完善水利设施,并着手开展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掰着手指,细数着新一年的计划,李英民说,“想干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大家拧成一股绳,更有信心去完成。”

新闻推荐

病人突发心梗,医护接力抢救 医院大厅里上演性命攸关的“百米冲刺”

本报泰安1月8日讯(记者王坤通讯员孙峰松)4日11时许,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发生感人一幕,一位市民突发急性...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