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美丽“借”中来 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振兴乡村“三宝”

大众日报 2018-07-09 06:23 大字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涛

本报通讯员陶东宁李辉

“宁阳东北乡,最穷不过茂义庄。”而今,这里早已成为了“红旗村”“省级文明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近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今年还被列入宁阳县重点打造的三个省级美丽乡村之一。大变样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如何振兴乡村?茂义村党支部书记郑修凯说,多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摸索出推进发展的“三件法宝”:借势、借力、借机。“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要借好东风、用好政策、摸透乡情、干出实事。”

借势——

一片滩涂变成黄金果园

清明过后,记者来到茂义村,年近六旬的支书郑修凯,正一脚泥一脚土地在苹果栽植基地上指挥村民分树苗、挖树坑、栽果树,“这块地原先是片滩涂荒地,我们调用机械干了一个多月整平出来,现在栽上树苗,就要变成黄金果园了。”

茂义村位于磁窑镇西南部,村里一半为丘陵地带,传统种植业收益较低,村集体增收困难。

去年,宁阳县出台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16”政策扶持体系。郑修凯听说后,立马召集村“两委”成员挑灯夜读政策、认真学习对照。“借势,就要紧跟大形势、大政策。”经过反复讨论琢磨,他们最终决定以农村合作经济为基础,依托“党建+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盘活闲置或利用率低的集体存量资产。

“上边有了政策,我们就要赶第一批,绝不当第二批。”为此,郑修凯带领村集体改造上百亩滩涂地,以投资栽种富士111苹果树苗入股,流转给兴茂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一期70亩800株苹果树苗已经栽植完毕,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左右。

借力——

一个项目孕育富民产业

牛栏山位于茂义村西,由于贫瘠缺水,常年处于撂荒状态。2016年,县水务局在周边施工作业,郑修凯带领村民全力配合,腾空4间办公用房作为施工人员的宿舍,免费供水供电,随时帮做义工。2017年,该村申报的牛栏山水肥一体化项目刚一递交,县水务局很快就批复了下来。“这里的村民既然能够肩抗管线走4里多的山路送还工地,就能像对待孩子一样护好、用好这个项目。”县水务局局长刘远在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项目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果树微灌自动化控制设备,并配套建设蓄水池等设施,一举解决了山上缺水的问题。项目一落地,村集体就对200余亩的撂荒岭地进行了开发建设,统一承包给了兴凯合作社,由合作社培育发展猕猴桃和梨树8000余株,曾经的撂荒山摇身变为花果山。

“借力,就是要借助实施项目,盘活闲置资源,唤醒沉睡的集体资产,让它保值增值。”郑修凯告诉记者,牛栏山的开发,村集体几乎没怎么投入,但现在每年却可为集体带来六万余元增收。

借机——

一股干劲赢得发展先机

茂义村文体小广场面积4200余平方米,是目前宁阳县最大的一处村级小广场,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情系宁阳、感恩茂义”联欢晚会上,数十位知名艺人登台演出,让茂义成了附近十里八村的一颗“明星”。

据郑修凯介绍,当年他们提出用一个长75米、宽30米、深5米的废弃坑塘修建广场的申请时,相关部门认为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而予以否决。“机会不会垂青无准备的人。借机,就要自己先准备好,先干起来。”郑修凯带领党员干部没白没黑地干了三天,运了1.2万方土石,最终把坑塘变成了平地,也才有了今天的文体广场。

而正是凭着一股子干劲,让村“两委”赢得了群众口碑,让茂义村赢得了发展先机。在外经商多年、颇有建树的郑根雨告诉记者,当村干部利用其春节回乡探亲的时机,提出让他支持家乡发展的想法时,他爽快地投资360万余元,扩建了标准化圣禹凯旋养殖基地,生猪年出栏达到2000头,带动本村30余户发展养殖走上致富路。“村干部的艰苦实干,是我回报家乡的最大动力。”他说。

“下一步,要借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引入生态旅游等新兴项目,深学笃行,沉潜实干,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的标杆样板。”郑修凯说。

新闻推荐

宁阳县葛石镇 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本报7月3日讯(通讯员赵正波)近日,宁阳县葛石镇党政班子成员深入各村,督导检查水库、塘坝度汛和隐患排查工作,同时抓好分级责任...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