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贾家岗村回汉两族村民携手奔小康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大众日报 2021-02-21 09:44 大字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李庆林 赵金国

2月14日,大年初三,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贾家岗村党支部书记唐志海一大早就来到村民王兴河家,帮助他给家里的14只羊喂食、添水、清扫羊圈……一套流程下来,尽管脱掉棉袄,身上还冒着热气。

今年64岁的王兴河是回族群众,家中独子身体不好,需要老两口长期照护。家里没了收入,还要长期给儿子看病拿药,王兴河一家生活陷入困顿。

“大过年的书记还过来帮我干活,真是心贴心。”王兴河给我们算起了“明白账”:夫妻两人都超过了60岁,每月每人能领到137元补助;3亩地流转出去,每亩每年800元收入;儿子每个月可以领到620元五保费和380元的护理费;村里帮助养的14只羊,每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去年,上级还补助了8000元钱,帮助王兴河家翻盖了5间大瓦房。

贾家岗村位于夏张镇南部,有人口689人,其中回族346人,是回汉两族共居的村庄。村子是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5人。“那时候,贾家岗村的姑娘都嫁到别的村去了,村里的小伙儿却娶不来媳妇。”唐志海说。

吃水是村里最大的难题。贾家岗村1050亩土地,有2/3分布在村东南的丘陵地带。多年来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大旱之年,庄稼甚至颗粒无收。

为此,岱岳区委统战部多方协调帮扶资金,用于打井和农田水利建设。如今,村里已经打了9眼深井,最深的达到227米,还埋设地下管道2000米,村内耕地全部实现水浇,真正解决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

“有了水,玉米亩产由以前的800-900斤增长到1000-1400斤,小麦也由以前的700-800斤增长到1000-1200斤。”贾家岗村第一书记姜昌明介绍,有了水,土地流转也方便了,全村流转土地400多亩,村民每年每亩可收入800到9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余元。

出行难也是制约村里发展的难题。之前,村里只有村内两条硬化主干道,其余全是土路,老百姓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2019年,岱岳区委统战部协调拨付村内道路硬化项目资金35万元,同时多方协调资金补助90万元,帮助贾家岗村完成了村内大街小巷的全部硬化。道路建设标准高,厚度达到了12厘米。

“吃水不用挑,家门口还安装了净化水;出门是大道,一般的小雨,出门打个伞,回来鞋还是干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说这话的村民韩贵荣今年71岁了,之前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村名,如今,随着村子的发展,腰杆越来越直了。“出门穿皮鞋、开小汽车,谁能瞧不起咱贾家岗的?”

同村共庄、相邻共居,同班共校、同事共乐。去年,贾家岗村实现彻底脱贫。唐志海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上级的好政策,二是党支部团结实干,三是回汉两族同心同德、携手进步。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我们村,回族与汉族居民,无论谁家有事,彼此之间有求必应,相互帮助,邻里之间亲如一家。回汉两族村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村民心里。”唐志海说。

新闻推荐

跨县超限车辆行驶公路许可“全程网办”

□记者刘涛通讯员张海宁报道本报泰安讯“自己拍照上传,半小时就拿到许可证,真是太方便了!”近日,货车司机刘先生在家中通...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