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队收费站被“卡”,莫让公益人心寒

泰安日报 2020-07-17 08:18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7月8日,贵州铜仁松桃县发生山体滑坡。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驱车400公里前往救援,撤离的救援队伍途经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收费站时,救援队出示了松桃县甘龙镇人民政府开具的救援证明,但收费站拒绝其免费通行,沟通无果后,队员们最终缴纳了496元通行费用。

针对此事,7月13日晚间,重庆高速在官方微信发布文章称,省内救援和自愿参与抢险救灾的社会力量过收费站时,都是采用“先收后退”的方式。(中新网)

支持者:收费站并没有违反规定

此事一出,引起激烈讨论。有人认为,重庆市蓝天救援队所开的车辆并非规定中可以予以减免通行费的车辆,虽然有救灾证明,但并没有规定救灾证明可以减免通行费,收费站只是照章办事,并没有什么不妥,不应该受到指责。

尽管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收费站拒绝民间救援队免费通行的行为,从相关法规上看,似乎并没有明显过错。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而对于重庆市蓝天救援队来说,他们所持的救援证明由镇政府开具,并不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要求,所以这是因“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争议。就此事来讲,可免费也可不免费,不免费也不违规。

反对者:执法教条不够人性化

反对者认为,救援队救灾本就辛苦,予以免费通行是人之常情,万州区五桥收费站这样的举动寒了救援队员的心,更寒了千千万万公益志愿者的心,实在不可取。

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大应急格局中,民间救援力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民间救援力量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旺盛活力。不过,从事民间救援不仅需要满腔热血,也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购买救援装备,还是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了这些基础开支,过路费往往也是民间救援力量无法回避的“考验”。

数百元的过路费,看起来金额并不高,但对于资金并不宽裕的民间救援力量来说,依然是一笔无法忽视的额外开支。更为重要的是,其参与抢险救灾,本质上是在主动承担公共服务,让救援队员自掏腰包支付过路费,有些不近人情。

建议:多方协作,让救援之路更顺畅

救灾考验的是多方联动的能力,也是每个参与者的责任。

事实上,类似“救援车辆被‘卡’在收费站”的事件并非个例。2018年,“神鹰救援队抗击台风‘山竹’,返程被卡湖南收费站”一事,就曾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此事,应急管理部还曾专门研究修订抢险救灾车辆免收公路通行费的具体办法,并且表示全社会都要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2019年1月10日,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社会力量车辆跨省抢险救灾公路通行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其中就规定,参与救援的社会力量车辆只需要网上申报并且通过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后,沿线收费站就应免收车辆通行费。

由此来看,重庆高速关于“社会救援车辆都是先收后退”的解释,显然是不够科学准确的。无论是“免费通行”还是“先收后退”,都需要严格规范、统一执行,各说各话难免会陷入混乱。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参与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很容易来不及申报备案,而等待相关部门审核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可以由救援目的地代为完成相关申报,相关部门同时提高审核通过速度,民间救援之路无疑将更加畅通。这实际上也正是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通知要求“建立抢险救灾免费通行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的题中之义。

热动

网友赵志疆:“免费通行”和“先收后退”看起来结果一样,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免费通行是民间救援力量履行公共服务时应得的权利,而“先收后退”则更像是一种额外的“优惠”。从呵护民间救援力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多提供权利保障,少一些“优惠”意识。

网友“木须虫”:要让公益救援高速通行做到应免尽免,完善相关制度,打通信息的梗阻,恐怕尤其必须。抢险救援讲究时效,不能坐等审批办证,服务需联动与下沉,如此,才能给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以足够的便利与自由。

澎湃新闻:当务之急,是怎样让救援的道路更通畅,不被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卡”住喉咙。全面性的下调救灾车辆认定,在目前看来还有诸多困难。那么,是否可以因时而变,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情况下,临时把救灾车辆资质的认定级别下调。比如,在当前洪灾发生,救援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灵活的举措,等灾害高发期过后,再恢复原有制度。这样,既能降低公益组织的负担,也不会让救援队伍寒了心。

新闻推荐

交警支队岱岳区大队夏张中队中队长王军 筑牢疫情防控线 守好泰城“西大门”

■疫情防控期间,王军在检测点执勤。通讯员供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刘红川在疫情防控时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岱岳区大队夏张中...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