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间的生计,奋斗的你 南山菜农种莴苣一季收入不如打工一个月,不忍土地荒废始终坚守

济南时报 2020-05-01 13:51 大字

徐欣和60多岁的父亲一起在地头收获莴苣 凌晨的仲宫大集变身蔬菜批发市场,菜农等待菜贩上门。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郭尧 摄

春天,卧虎山水库旁,群山叠岭下,南部山区少有的良田沃土里长满绿油油的蔬菜,又是一年蔬菜收获季。种了近40年菜的老徐在地里忙着拔莴苣,挂满汗珠的脸上,露出喜色。通过5个月精心“伺候”,一亩多地长出了上万株莴苣。每天早晨,他要将一株株莴苣拔出,下午运到水库清洗去叶,深夜拉到市场出售。

16岁女孩地头搬莴苣帮六旬父亲拉车

4月26日,正值周末,老徐干累了,坐在地头抽烟稍作歇息,地里,他妻子弯腰拔莴苣,用手里的木棍敲打根部泥土后,放在垄上。16岁的女儿徐欣一下抱起八九棵,放到小推车上。“一棵有3斤左右,我最多的时候能一下抱10棵。”徐欣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上高中的徐欣还没有开学。在家的这段时间,只要不上网课,她都会到地头帮父母收菜。徐欣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60多岁,身体不能长时间劳累,家里的姐姐也已成家,她要替父母承担起地里的活。

一车莴苣装好了,要从地头运到水泥路上还得走100多米。这段路并不好走,最宽的地方也仅有30多厘米,旁边就是用于灌溉的水渠,其中还有一小段爬坡路。老徐抽完烟,弯腰推起小推车,身体极力前倾,徐欣熟练地将一段两米多长的绳子拴在肩膀上,使劲往前拽着车子。老徐说,这一车莴苣有100多斤。

最后爬坡,车子在中间有些许停顿,徐欣紧紧皱着眉头,绳子在瘦小的肩膀上深深地勒出痕迹,她没有停顿,身体努力往前倾,“噔”一下,将满车莴苣拉上水泥路。老徐将莴苣再转移到三轮车上。

站在水里俩小时洗500多斤莴苣

15:30,老徐的三轮车上装了500多斤莴苣,他和妻子还有女儿将满车莴苣运到水库边,清洗泥土,去掉茎上的部分叶子。

“我又是第一个开始洗莴苣的。”比老赵一家早到的赵翠娥笑着说。他们都在同一个村,平时丈夫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她自己种莴苣。因此,料理莴苣的所有环节中,她都要比其他菜农多花23倍的时间。“为了不耽误事,我一般都是最早到的。”

赵翠娥将莴苣堆放在水边,并套上皮裤,走到没过膝盖深的水中,将菜再抱进水里码整齐浸泡,拿起莴苣,小心翼翼冲洗根茎,再扒掉外层的叶子。“不能用劲太大,茎太脆容易断。”

一旁,老赵也穿上皮裤下水,妻子则在岸边坐着马扎清洗。洗好20多根后,她在用麻绳将其捆在一起。清洗一根得需两分钟左右,整车莴苣光冲洗就得两个小时。由于长时间浸泡,赵翠娥和老徐夫妻俩的手变得白胀。

临近傍晚,大家洗完了全部莴苣,赵翠娥赶忙回家吃饭,休息几个小时,她得在23:00前赶到仲宫大集蔬菜批发市场。

凌晨到市场卖莴苣每斤不足一元钱

南部山区仲宫大集有着千年历史,很多居民所不知道的是,当这里白天集市散去,一到深夜又会变成“南山蔬菜集散地”。四里八乡的菜农带着自家种植的各种蔬菜赶来,其中不乏有来自泰安等更远地方的菜农。4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新时报记者探访这一“夜间蔬菜批发市场”发现,为了自家菜能够及时卖给菜贩,他们大多要在这里熬夜六七个小时。

4月24日晚上11点多,暮春的南部山区有些许凉意。仲宫大集西侧已经停放了三辆三轮车,每一辆车斗上都装满了经过仔细清洗挑选后的莴苣。李华是其中一名菜农,车上装的莴苣约500多斤。“今天来得比较早,为了提前找个好摊位。”李华是东平坊村民,他说,凌晨两点左右,才算是集市的高峰期,那时候旁边的路灯也会亮起来。“莴苣的批发价比去年低了不少,去年批发价格是每斤1块4到1块5,今年每斤才8毛左右。”李华问了一圈周围菜农和菜贩后,才向新时报记者透露,今晚他准备将价格定在7毛5到8毛5一斤。不过他也不敢有太多奢望,“先卖卖看看吧,不敢超过8毛5。这车莴苣毕竟不能留在手里,卖不出去还是得降价。”这500多斤莴苣,是他和妻子从早上天亮,一直忙活到下午5点多才刚刚收拾完。

每年都说“不种”却不忍土地荒废

“现在从事卖菜这营生非常不容易,我这一车莴苣300斤,7毛5的价格最多卖220元,挣不了钱。”赵翠娥的丈夫为了多挣一些钱补贴家用,选择在外打工,家里农活由赵翠娥一个人打理。

赵翠娥种了一亩多地莴苣,目前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但是仔细算下来,一亩地在一季里收入5000元左右。“单看钱数还不少,仔细算账,也就够本钱,能剩下千把块钱。”

她以一亩地为例,算了一笔账:需要农家肥700元,浇地水费500元,化肥1000元,竹撑子、草毡子油布等加起来也得1500元左右,按照今年莴苣市场行情,不算人工成本,仅能剩下千余元。

“这个收入确实不如外面打工一个月赚得多,看看明年也不种了。”老徐和几个种植了几十年菜的村民,每年收菜的时候都会说出这句话,然而,不种菜又能干什么营生?老徐说,菜农的年龄都五六十岁了,在外打工也很难干得了重活。另外,荒废了山里为数不多的好地,他们心里也有不舍,“山区原本能种植的土地就不多,况且这些地产的蔬菜确实好吃。”

采访中,老徐和其他菜农也在不断重复着,“多帮我们宣传一下南山的菜,这里的菜生长环境好,没有任何污染……”他们也盼着南山蔬菜能打出一个品牌,获得城区居民的认可。

●记者体验 拔个莴苣看似容易,巧劲难掌握

莴苣从冬天种植到春天收获至少需要5个月的时间,为了让莴苣们能顺利生长度过冬天,赵翠娥在菜地里搭建了半米高的小型保温棚。到正月后,莴苣就更需要悉心照料,不仅每隔五六天就要浇一次水,早上和晚上也需要把保温的塑料膜暂时拿掉,让莴苣苗能晒晒太阳,透透气。每隔几天不断重复“照料”,莴苣才能长成“大个儿”。

4月27日,新时报记者体验了一把拔莴苣。当记者双手抓住莴苣的茎用力往上拔时,土里的莴苣却好像在默默较劲似的。正准备稍稍加大力度,就听见“啪”的一声,莴笋被拔断了,还有半截留在土里。

赵翠娥传授拔莴苣技巧,“首先要拿捏好力度,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再用双手把莴笋的根部紧紧抓住,左右摇摆晃动几下,把莴苣根部的土晃松了,就可以把莴苣连根拔起了。”按照她的指点,记者再次开工,因为长时间弯腰,还要打泥,半个小时后,起初的新鲜感已悄然全无,腰部也有了酸痛感。

紧接着,记者蹲在水库边,清洗莴苣并除掉发黄的叶子。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做起来也并不容易,记者清洗一根莴苣的时间,赵翠娥已经洗好了三根。 (新时报首席记者丁国彬 记者陈元昊)

新闻推荐

泰安高新区 6所初中学校通过核验具备开学条件

本报4月29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李晨希)27日下午,泰安八中和良庄二中2020春季开学条件核验现场,泰安高新区核验组对学校进行...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