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公筷行动 打响文明战“疫”

泰安日报 2020-03-14 07:42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最近,不少地方发出倡议:使用公筷、公勺。得益于疫情的倒逼,这些倡议受到较多关注,并且在不少地方有效践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被摆上公共文明“大桌面”的“小细节”,能否随着疫情态势的向好而不再被遗忘?(人民网)

筷子是国人最常用的餐具,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但在筷子的使用上,人们一向不太注重细节。许多家庭吃饭时都是混用筷子,拿到哪双用哪双。在外聚餐,不少人习惯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以此表示热情和尊重。

但这一习惯却存在着很大的健康隐患。用自己的筷子与他人共同进餐,很容易通过唾液传播病菌和病毒。比如,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被世卫组织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会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

其实“分餐用公筷”的倡议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中国烹饪协会就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但在现实中,收效并不明显。推行难,主要是因为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合餐观念。一直以来,国人早已习惯了围着桌子你一勺子我一筷子地边吃边聊,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相反,使用公筷往往被视为矫情和生分,甚至有人认为是嫌弃自己,在餐桌上拂袖而去。这一观念不彻底扭转,公筷即使摆上饭店餐桌,也会形同虚设,更别提走进公众家庭。

观念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普及知识、宣教利害来逐渐实现。此次疫情让许多人对于“距离产生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排队时自觉保持距离,公共场所主动分开落座。我们不妨趁热打铁,推动餐桌文化移风易俗,帮助人们认识到使用公筷不是防范他人而是保护对方,看似不亲实则更亲,从而打开心结,坦然接受公筷、公勺,让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干休一所、二所沿街房开始拆除

本报3月12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张隆德)今天,擂鼓石大街中段道路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工程建设沿线干休一所和干休二所沿街房...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