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繁简之争, 兼收并蓄才是正道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答复指出,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应便于使用,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根据相关法律,学校的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文字,目前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体字教育的内容。
消息一出,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正方:应该正视简体字的现实意义
在谈论繁简之争前,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是简体字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其优劣。《周易·系辞下》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这一思想看待汉字的演变,才能理解此中真意。
《提案》中关于简体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的批评,代表了近年来呼吁复兴繁体字的声音。但要看到的是,即便个别简化汉字的简化方法可以商榷,但汉字简化本身确实是大势所趋。
回顾往昔,汉字简化之初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正是其日益深入民心的基础,也是其流行至今且能持久延续的根本原因。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当初没有简体字的出现,现在也就不会有繁体字、简体字自相矛盾、互相冲突的问题。可是,这是否会导致大量文盲的继续存在,甚至阻碍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呢?
何况,繁体字与简体字相互转换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光是10万个异体字,就可能成为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不可承受之重。试想一下,在掌握7000个常用汉字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众多繁体字,恐怕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反方:繁体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
近年来,支持繁体字的声音在舆论场中连绵不绝,不少文化名人也力挺繁体字的普及和使用。比如,不久前去世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就曾表示,繁体字不应该称作繁体字,而应该统称为正体字。
“中国从1956年开始公布了一批简化字,它们的前身才是繁体字。从前可没有繁体字这个说法,所使用的都是正体字。正体字的每一个字都有道理可讲,而简体字毫无道理。”此类说法是颇具代表性的。
一部分人还认为,汉字简化导致公众丧失了接受传统美德滋养的机会。比如,网上有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
繁简共存自古有之,规范简体字仍是主体
从历史上来看,汉字简化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相对之前的六国文字来说,秦朝推行的小篆、隶书就是当时的“简体字”。将目光转回当代,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简体字和繁体字还将共存。让繁简之争回归实用精神和开放态度,兼收并蓄,顺其自然,才是正道。
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教育部的回应也说得很清楚:“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因此,在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学习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相对规范的简体字,繁体字内部的情况纷繁复杂,至今尚未得到系统的清理。也就是说,从使用的角度来说,繁体字反而不如简体字清晰、明白。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继续修订和完善简体字,让它一步步向完美挺近。就此而言,与其关注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异,不妨多花一些精力,维护简体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防止“火星文”等网络时代的异体字、“AWSL”等弹幕略缩语与汉字的规范使用相混淆。而且,社交媒体上只打空格、不用标点的现象,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人民日报微博:从龟甲上的字符始,汉字一直在流变,而文字的根本目的还是信息传递。因为汉字简化,知识门槛曾大为降低,信息传递变得迅捷。鼓励有兴趣的孩子识读繁体,不等于弃简从繁。繁有繁之美,简有简之用。由繁入简,经典依然流传。
光明日报:总而言之,简体字使用得越规范,其生命力也就越长。
凤凰网:或许,每一次繁简之争,都有利于我们厘清汉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和未来走向。
网友“随风而逝”:能不能继承传统美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为,怪罪在文字头上,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布达拉宫:那些把使用繁体字等同于“文化优越性”的错误观念,只能博人一笑耳。
网友宋祖礼:繁简之争,我们从头至尾多看到指责而少见到辩论,沸腾于谩骂而少问津于接纳。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反思。
新闻推荐
□马辉文\图保泉护泉,源远流长。泰山自古被称为神山、圣山,泰山泉水被称为神水、圣水,人们对泰山泉水有着独特的感情。新中...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