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迮继东
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阵地。语文是教学语言文字,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但是,文以载道,一点一滴的做人的道理就浸润在那一篇篇的课文里,那一首首优美的诗词里,那一句句的方块字里!那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怎样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使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教学《散步》时使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只要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就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用文中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和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优秀人物故事为例,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对学生起到了很大的典范引领作用。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事件所折射的伟大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从中受到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胜利。在阅读赏析这篇文章时,学生明白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树立信心,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三)充分发挥国学经典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新教材中增加很多国学经典篇目,这是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象征。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教学中,当学生吟诵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语句时,学生就把如何做人、如何为学的人生智慧根植心中,化作了他们的行动。在学习《诫子书》时,通过诵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四)创设情境,在朗读中陶冶爱国情操。语文教学中朗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学生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创设情境教学《黄河颂》,在音乐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意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随着一篇篇优秀课文的朗读,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能实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泰安迎春学校)
新闻推荐
本报泰安9月3日讯2日上午,泰安市天宝镇齐家庄汶河水域,疑似有人落水,泰山救援队到场处置。下午6点左右,落水男子被搜救...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