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代代传承气象人精神 勇立潮头风云壮 气象万千岿然应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贾风城 张振男
“从1965年春天起,我们泰山气象站全体干部职工利用下山休班回站时间义务挑山,这一挑,就是14年。”回想起当年挑山的经历,今年80岁的泰山气象站第三任站长侯振西老人仍十分感慨,“泰山‘挑山工’精神,就是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勇攀高峰,这也是我们泰安气象人的精神!”多年以来,无论山上还是山下,一代代气象工作者埋头苦干、奋勇登攀,不断书写着泰安气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日24次定点观测
解码岱顶风云
泰山气象站是我国建站最早的高山气象站之一,有着“风云前哨第一站”之称。该站由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选址,于1936年6月竣工,现在主要担负着地面观测、雷达观测、酸雨监测、大气电场监测、高山燃烧式增雨等业务。
去过岱顶的人都知道,山上山下经常“两重天”,山下穿短袖、山上裹外套,当城里艳阳高照时没准山上刚刚下过一阵急雨。据气象数据统计,岱顶一年中8级及以上大风天约有160天,最低温度约零下28℃左右。侯振西回忆,1963年,24岁的他从济南农校毕业便被分配到了泰山气象站工作,那时站上不通水不通电,没公路没索道,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刘维银是侯振西的老搭档,也是泰山气象站第五任老站长,当年两人一起上山,说起当时的工作条件,刘维银说,办公室墙壁“夏天能滴出水,冬天结一层冰”。在2002年泰山气象站设备升级之前,气象观测全凭人工,1小时一测,一天24次观测雷打不动。山顶天气瞬息万变,盛夏时节打雷时闪电常常擦地而过,避雷针都烧得通红;数九隆冬大雪过膝,扒开雪窝开道去观测点记录数据;大雾天里视线极差,拨开浓雾靠着记忆寻路前行……
“最害怕雷雨天,电话线被打断了,气象数据就报不出去了。”侯振西说。在通讯尚不发达的时期,泰山气象站的数据需要“翻译”和“二次传输”。“气象编报用的是专用气象码,我们得把气象码翻译成文字,用手摇电话机告诉邮政部门,再由邮政部门用电报的形式发送出去。”侯振西说。
义务挑山14年
十万余斤物资挑上山
即便是现在,岱顶有些物资还需要挑山工人工挑运。“那时候站上吃的、用的、烧的全靠人工从山下挑。”侯振西说。泰山气象站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雷锋精神”、《朱德的扁担》、泰山挑山工,结合这些精神先锋,自1965年开始,全站开展挑山劳动,下山休班回站时,每位同志都自己挑东西上山,少的五十余斤,多的七八十斤。
“挑山,没有毅力是挑不上去的。”侯振西说。挑着物资上山时,越往山上走,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尤其是到了十八盘,腿上犹如灌满了铅,每迈一步都很吃力。知道有同事挑着物资上山,留在山上的同志总会主动去迎,“累到咬牙坚持的时候,同志及时赶来把担子接过去,那种感动难以用言语表达。”侯振西说。
就这样,泰山气象站的气象人一直挑山挑到1979年10月。14年里,气象人靠自己的肩膀,共从山下往山上挑了十多万斤必需品。那时每百斤运费3元左右,他们为国家节省了运费开支3000多元,按当时中专生月薪34元算,这3000多元相当于一个人七八年的工资。“完全自觉、自愿地义务劳动,都是无偿的。”刘维银介绍,“虽然苦、累,但是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干,没有一个人抱怨。”
以苦为荣以站为家
业务精益求精
气象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沐雨听风”“观云看雾”,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可对于泰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功。义务挑山劳动,使泰山气象工作者们树立起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的环境也磨砺出了他们坚韧不拔、扎根岱顶的坚强意志;特殊的工作性质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想要在泰山顶上精准地为老天“把脉”,业务不过硬是不行的。市气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玄绪峰是侯振西、刘维银等老一辈气象人手把手带出来的业务骨干,1976年,他与其他10名年轻同志一起上山工作。“上山先培训,听老同志给我们讲以前艰苦的生活,光荣的传统,还有挑山的事迹和精神,我们也都挑过山。”玄绪峰说。泰山气象站有个口号:“以苦为荣,以站为家”。年轻同志经常放弃休班时间,留在山上学习业务技术。玄绪峰说,为了提高整体业务水平,站上开展“百(次值)班无错情”比赛,同志们自行提高到“二百五十班无错情”,因为是轮班制,想要做到“百班无错情”就得至少两年时间,“二百五十班无错情”需要的时间更久,但所有同志都做到了,在业务上,大家始终都是精益求精。慢慢地,泰山气象站从省内“拖后腿”的站成为了业务质量先进站。
一步一脚印
“挑山工”精神薪火相传
自2002年起,泰山气象站的工作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各类气象观测设备陆续运上山,虽然有设备运转观测,但泰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还是坚持“人机并轨”,人工观测与设备数据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发报。这个变化,泰山气象站现任副站长赵勇经历其中。赵勇介绍,虽然恶劣的气候条件无法改变,但跟以前比起来,现在泰山气象站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作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气象工作者们不怕困难、脚踏实地、永攀高峰的精神一直没有变,以老带新、以强帮弱、互帮互助的好传统也从未改变。
通过一代代气象人的不懈努力,现在泰山气象站已成为具备地面气象观测、航空气象观测、酸雨观测、大气化学观测、大气电场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等多种观测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高山气象站。2013年,泰山气象站升级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同年升级为新型自动气象站;2015年根据山东省气象局统一布点开展PM2.5和PM10观测;2017年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不可迁移气象台站之一。泰山气象站也培养了一批气象学人才和业务骨干,如赵勇荣获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曾入选中国33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工作近400天;刘恒德在2006年获得全省地面测报比赛个人全能第二名;多位泰山气象站工作人员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市气象局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泰安市气象事业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气象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气象事业发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首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公布,泰安市有3个站通过认定。泰安市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气象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7项,完成气象行业标准1项,“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解冻设备”获准在全省4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试。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泰安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埋头苦干,担当进取,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努力实现泰安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泰安市气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新闻推荐
本报6月20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苏明)近日,泰山安氏古建筑文物修缮技艺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据悉,泰山安氏古建...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