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诉维权”不该成消费者无奈之举

泰安日报 2019-04-16 07:37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近日,陕西西安一女子花66万元买新奔驰,可车只开了10公里就发现发动机漏油。此后,车就一直放在店里。在15天之内,经多次协商,该店的解决方案从退款、换车变成免费换发动机,女子不能接受,便坐在店内的车顶上要说法,维权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目前,涉事4S店涉嫌质量问题已被立案调查,市场监管部门责成尽快退车退款。(人民网)

“女研究生买奔驰坐引擎盖哭诉维权”视频透露的其实是消费者维权难的尴尬。由此个案,我们更应该正视当前汽车消费领域一种较普遍的维权痛点。这次奔驰车主维权过程中的一个观点很耐人寻味:太讲道理所以才更容易被欺负。虽然这或许只是其基于个人经历得出的观点,但这些年,消费者只能通过“不得已”的方式引发舆论关注来维权,“不闹大就不解决”的怪状却已屡见不鲜。

“哭诉维权”之所以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每个人都有深切的“代入感”,这一事件背后反映了稳定、通畅正常维权渠道的缺失。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用讲道理来维权,但问题是“15天过去”,面对强势到油泼不进的4S店,如果连“三包”政策的最终解释权都落到“大店”手里,那再有知识、再讲道理的消费者又能怎样呢?一个法治社会,自然是讲道理的知识分子、守法公民受到保护的社会,而如果权益与自由是“按闹分配”的话,那这一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寓意着公共治理层面的疏漏与问题。

要知道,若非实在无路可走,没有人愿意坐到车前盖上维权。一个诉求渠道顺畅的社会,也不应该让消费者总是变着花样把事情闹大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让消费者维权更便利,一方面,法律法规必须与时俱进,为其撑腰;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也必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大企业、大品牌,不该是傲慢的代名词,更不应是监管的盲区。职能部门还应主动关怀、创新作为,让这种疑似“不闹不解决系列”事件在消费市场里少些、再少些。

新闻推荐

中国化工学会再次与泰安市 签订意向协议

本报4月14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王丙寅)12日上午,中国化工学会助力泰安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会召开。副市长成丽出席会议...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