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破碎山体变成连片绿洲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张 健 张隆德
随着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破损山体变成连片的绿洲,部分污浊断流的水体重获新生,沟壑嶙峋的土地改头换面成良田……工程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显现。
今年是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决胜之年,也是工程为百姓交上答卷的关键一年,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和肥城市的多个工程现场,梳理出两年多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民心所向贯穿始末
泰安市高标准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以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定力扛起政治责任,把民心所向贯穿于工程始末,“挂图作战”“标旗推进”。
工程推进过程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与总指挥部办公室一道采取实体化运作,抽调专人集中办公,细化分解任务,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通过工程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泰山区域对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功能,促进了泰山区域生态文化的永续发展,更让百姓收入不断增加、财源渠道日益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今年9月底,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8757.16公顷,占总计划的96.3%;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244.9平方千米,占总计划的101.4%;土地整治面积26893.20公顷,占总计划的103.9%;新增耕地面积4432.09公顷,占总计划的166.7%。
可复制推广的“泰山经验”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工程实施,实现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植被覆盖率显著增长,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功能逐步恢复、质量不断改善。泰安市“一山两水、两域一线”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逐步成形,“生态友好、环境美丽、功能完善、文化永续”的生命共同体雏形初现。
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打通彼此“关节”与“经脉”,方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让老百姓真正从生态环境改善中享受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实施过程中,泰安市将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空间布局的发展有效结合,在打造美丽家园的同时,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为北方地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山经验”,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泰安市树立起大局意识,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实施系统性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真正让子孙后代受益。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已经接近3年,保护修复工程中亮点频现,泰城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岱岳区道朗镇矿山生态修复、新泰市柴汶河流域综合整治、肥城市康汇河流域综合整治、宁阳县东庄镇土地整治、东平县东平湖区域综合整治、高新区大汶河生态湿地修复、泰山景区黄前水库环境综合整治……这些特色工程、精品工程都成为了推动泰安市生态文明再上新高地的基因,也引领市民把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由梦想照进了现实,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成果实现人人共享。截至9月底,全市已完成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29个子项目260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肥城市法院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审判管理,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以严格规范的司法行为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经济社...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